(下面的文字,是我根据《创世记》3:1—6 六节经文,对蛇的战略和夏娃的失败所做的具体分析,仅供读者参考。)

上节我说过,蛇在第一个回合里采用的战略是“投其所好”,因为它知道夏娃喜欢问号,喜欢思考。在第二个回合里,蛇没有再用问号,而是一上来就用一个带简单推理的句号。但是,我们还是可以窥见,蛇的战略里仍然是“投其所好”, 只是这次变得更加完整、更有欺骗性和杀伤力。我把蛇的战略用以下四个成语来表达:“投其所好,似是而非,以假乱真,瞒天过海”。其中“投其所好”是迷惑;“似是而非”是方法;“以假乱真”是目的;“瞒天过海”是最致命的撒手锏。且让我逐一分析。

第一战略:“投其所好”。请问,作为全人类的代表,夏娃有哪些重要的、最本质的“所好”?我认为有四样:1. 好奇心;2. 求知欲;3. 理性思维;4. 求善意志。注意到了吗?都是创造者上帝恩赐亚当和夏娃(还有所有亚当的后裔,当然也包括今天的我们)的特别的天赋,也是人区别于其他所有动物的高贵之处。蛇不仅知道这一切,也非常擅长其中前三样。难怪神说它是所有活物里最狡猾的, 因为它最有好奇心、最有求知欲、最擅长理性思维(但他却是恶者)。作为神和人的对手,它也是最恨、最怕、最嫉妒神把这些天赋也赐给了人的。对此,蛇的战略是,让人掉进它精心设计的网罗。

第二战略:“似是而非”。什么是它设计的网罗?就是它的第二项战略:“似是而非”。用一种比较哲学的说法就是:把真理的“绝对性”表达,变成“相对性” 表达。虽然还是真理,但已经不完全是原来那个真理了。这就是“似是而非”。这一招非常符合人性,因为人天生是有限的和相对的。更准确地说,人天生是“有限与无限”“绝对与相对”的二律背反(只有上帝是无限的和绝对的),所以人天生地一边好奇无限的事物,一边又无法靠理性真正把握“无限”。人内心的所有好奇、求知、理性和渴慕,其实都是天生地向着“无限”去的;同时,人心里所有疑惑、焦虑和恐惧,也统统是因着不可知的“无限”而起的。蛇的极高智慧使得蛇比人还要了解人自己,因此,蛇设计的对策是,在人面对“无限”产生焦虑和恐惧时,为人设计一个缓解和释放的出口。换言之,蛇体贴地为人提供一个可以把脚放下去的台阶,一个可以用手紧紧握住的把手。这个台阶和把手不是别的,就是真理的“相对性”表达。于是,所有神的“绝对真理”,从蛇这里一转手,统统被加工成“相对真理”的表达。对此,人恍然大悟说:原来是这个意思! 你这样说我就可以理解了。

举经文创 3:4—6 的例子,就是“你……必定死”的绝对陈述句,变成了“你不一定死”的相对陈述句。蛇会耐心地解释说,其实一切都取决于你怎么理解“死”, 你可以把“死”理解成“眼睛明亮”了,理解成“如神一样知善恶”了,那么, 神说的“你……必定死”,也就不是一件令人吃惊、无法接受的事了。甚至可以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一段人必须经历的过程,谁知道最后会怎么样呢?所以人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不要总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都是错的。你看,蛇真正传达的“真理”,就是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真理”,只有“相对真理”,甚至连神的话语的含义,都取决于人各自的理解而已。

为什么说,蛇的这个战略几乎可以一网打尽所有对手呢?因为它非常迷惑人。它的迷惑性(似是)表现在三个方面。

  1. 善于应用神的原话,让人产生错觉,似乎那也是从神那里来的。比如说,“知善恶”就是神给那树取的名字;再比如,神岂是真说,不许你们吃园中所有树上的果吗?蛇在“不许吃”的禁令上作了细微的修改,从“那棵树”变成了“所有的树”,把“句号”变成了“问号”。还记得耶稣与撒旦在旷野里的较量吗?撒旦所有的话几乎全部来自《圣经》!
  2. 符合人的“有限”经历,让人发出“果然如此”的赞叹。比如,吃的日子眼睛就明亮了,符合后来人的有限经历:人果然觉得眼睛明亮了,看见彼此赤身裸体,就感到羞耻了;但却掩藏了在更大、更真、更深刻的层次上,眼睛反而看不见了的事实。再比如,你们不一定死,也符合人的有限经历:夏娃和亚当吃了禁果以后,确实没有立即死去,但却掩藏了在属灵意义上,“死”从此进入人类这一事实。
  3. 极大地满足人发自内心的好奇、求知、理性和求善愿望。比如,好奇的例子: 吃了禁果后会怎么样?求知的例子:什么是善恶?什么是死?求善的例子:在神的诫命里“死”代表“恶”。虽然夏娃对“死”还没有切身体会,但从夏娃对诫命的转述里(不要……免得你们死),可以看出她已经明白“死”是不好的、需要避免,因此是“恶”的。但夏娃天生不喜欢“恶”,所以当蛇把“死”转述成“眼睛明亮、知善恶”时,就扰乱了夏娃的理智,满足了她求善的心,她就欣然接受了。对于今天的人来说,出于求善之心丢弃求真的维度,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其偏离的轨迹与夏娃是一样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真假超越善恶。离开了对真假的判断,人就无法真正辨别善恶。

第三战略:“以假乱真”。“似是而非”的目的,是“以假乱真”。换言之, 蛇所做的一切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让人忘记神。可是,人无法真正忘记神,所以蛇的战略是,用“假神”取代“真神”。当人在蛇的鼓动下,把有限的生命消磨在对“似是而非”的“求知”和“自以为义”的“求善”里,唯一被遗忘和丢弃的, 就是《创世记》所启示的那位从“虚无”里创造“万有”的创造者。人苟活在“求是”和“求善”的二维平面的生命里,与上帝连接的“求真”维度从此被丢弃了。

什么是求真?这个问题的另一表达就是“什么是真理?”在这个地方,世界上的人分成两类:无神论者和有神论者。前者认为绝对真理不存在,或者即便存在也不可知,人所能追求和认识的只有“相对真理”;后者(真正意义上的后者只能是基督徒)确信,绝对真理不仅存在,而且通过神的启示可以被人认知。这个由三位一体真神所启示的真相(truth),虽然超越了人的有限理性和有限经历,但借着《圣经》和基督耶稣生命的光,可以被人以“二律背反”的方式看见、领悟和拥有。而蛇的目的,就是竭力阻拦、遮蔽人对于这个宏大真相的看见。

“以假乱真”战略中的“假”是什么呢?就是任何形式的“假真理”,无论它是“理论”,或是“主义”,或是“宗教”,只要取代了《圣经》和基督耶稣,蛇的计谋就得逞了。换言之,“以假乱真”战略就是保罗在《罗马书》第 1 章提到的“拜偶像”:他们的心思变为虚妄,无知的心就昏暗了。自以为聪明,反成了愚拙; 将不能朽坏之神的荣耀变为偶像,仿佛必朽坏的人和飞禽、走兽、昆虫的样式。

第四战略:“瞒天过海”。为什么“以假乱真”还不够,还要加上一条“瞒天过海”?因为在“真的”面前,“假的”毕竟是不能长久站立的。用《约翰福音》的话来说,就是“光照在黑暗里,黑暗却不接受(不能战胜,not overcome)光”。因此蛇除了把“黑暗”伪装成“光明”,把“假的”伪装成“真的”,把“似是” 乔装成“真理”以外,还有一个更加歹毒的撒手锏:就是扭曲人的自我认知。原本在神的创造和连接里,人从神而来的灵魂体合一的“人性”,在失去了对神的依赖和信靠以后,陷入了“相对性”的汪洋大海,人迷失于分裂与挣扎中,误把自己内里由“好奇心”驱动的“求知理性”和“求善意志”,当作人的生命的全部,从此踏上了背离神、自我寻求、自我救赎、自我成就、自足自义的不归之路。这就是由亚当、夏娃开始踏上的人性沉沦和毁灭之路!

呜呼哀哉!在蛇的四大战略的环环相扣的攻击下,岂止亚当、夏娃中枪躺倒! 君不见,从亚当、夏娃开始,到亚当的后裔,到上帝的选民,到全世界的万族万邦, 几乎没有一个人识破它的网罗,逃脱它的陷阱。

神啊!你在哪里?你的救恩在哪里?这是《创世记》从第 3 章后半部分开始的主题。

在下一篇里,我会集中分析夏娃的失败案例对人类的教训和启迪。我祷告祈求全能慈悲的天父,让我的读者在阅读这些文字的时候,有上帝救赎的大能和智慧的灵与诸位同在。阿们!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作者

bei.huang2015@icloud.com

相关文章

专题讨论四: “隐私”默想之五

(二十七)两个瓜:原来如此! 请读者思考一个...

读出全部

专题讨论四: “隐私”默想之四

在私下的微信交流中,有读者向我既幽默又严肃地...

读出全部

专题讨论四: “隐私”默想之三

在前两篇里,我与读者一起细致地分析了挪亚醉酒...

读出全部

专题讨论四: “隐私”默想之二

(六)一句话定义 在前一篇里,我引用了百度百...

读出全部

专题讨论四: “隐私”默想之一

(一)小题大作? 亲爱的读者,对“挪亚醉酒”...

读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