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后书》第四章1节
4:1 我们既然蒙怜悯,受了这职分,就不丧胆,1 Therefore, having this ministry by the mercy of God, we do not lose heart.
我们还记得,在《林后书》三章保罗曾说过,“12 我们既有这样的盼望,就大胆讲说”。此刻到了第四章开头,保罗又重提“不丧胆”这个话题。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说,保罗在认识到自己“蒙怜悯,受了这职分”后,反而感到害怕了?还是他发现自己当时居然没有害怕?若是这样,保罗他又是怎样看待“自己居然不害怕”这件事情呢?
对于我上面的问题,读者也许要反驳我说,保罗说得很清楚,我们既然蒙怜悯,受了这职分,就不丧胆。可见保罗没有害怕啊。为什么说保罗害怕了呢?你问得有道理。下面是我就此问题的自问自答。
(自问)保罗在写这封书信时,他体验到了害怕,还是体验到不害怕?(自答)好问题!我的回答是,一方面,保罗体验到了非常害怕(除非保罗不是正常的人),他也非常清楚自己害怕的原因,因为他原先依靠的世界,特别是那些带有神的荣光的旧约执事们(保罗自己曾是他们中的佼佼者),将无法听懂他的话。他们会因为听不懂他的话有一天会把保罗当作不共戴天的敌人。在他们眼中保罗已经是犹太人信仰的叛徒和异端了。可是,另一方面,保罗又发现自己居然“不丧胆”!换言之,保罗体验到了“自己在理应害怕的时候居然不丧胆”的事实。此刻(写书信的时刻)保罗正在用“不丧胆”的热情与勇气,写下了四章开头的这句话:4:1 我们既然蒙怜悯,受了这职分,就不丧胆。
让我们不要轻易放过这个奇怪却又非常真实的地方。(继续自问)为什么说保罗此刻害怕呢?他此刻理应害怕什么呢?(自答)保罗此刻非常害怕。我的意思是,保罗说“他不丧胆”,恰恰透露了他此刻害怕到了几乎要丧胆的地步了!为了更好地理解保罗当时的处境,我们不妨再一次回顾路德医生在《使徒行传》9章中记录的那段混乱与恐怖的日子:
“23 过了好些日子,犹太人商议要杀扫罗,24 但他们的计谋被扫罗知道了。他们又昼夜在城门守候,要杀他。25 他的门徒就在夜间用筐子把他从城墙上缒下去。26 扫罗到了耶路撒冷,想与门徒结交。他们却都怕他,不信他是门徒。27 惟有巴拿巴接待他,领去见使徒,把他在路上怎么看见主,主怎么向他说话,他在大马士革怎么奉耶稣的名放胆传道,都述说出来。28 于是扫罗在耶路撒冷和门徒出入来往,29 奉主的名放胆传道,并与说希腊话的犹太人讲论辩驳。他们却想法子要杀他。30 弟兄们知道了,就送他下凯撒利亚,打发他往大数去。”
请注意,在保罗写这封书信时,离上述这段难忘的恐怖经历已经过去13年了。在这13年期间,保罗一直隐居在家乡大数没有动静,直到圣灵再次感动巴拿巴,差遣他来呼召保罗从隐居中走出来,开始了保罗一生传道和牧养教会的伟大事工。我还注意到,收录在《新约》里13封保罗书信,没有一篇是保罗在大数期间写的。为什么啊?因为害怕啊。保罗在大数都做了什么?拼命重读《旧约》。为什么啊?因为害怕啊!
联想到我们(1155团契)自己。过去十年里死死跟读圣经,特别是保罗的书信,为什么啊?因为害怕啊!害怕什么?怕“他们”人多,害怕自己搞错了,害怕真理在人多的“他们”一方。如今我们还在害怕。谁若不觉得害怕,谁就去大胆讲说啊…向教会讲,向世界讲,向同事讲,向邻舍讲….去讲啊!既然你们还愣在这里,可见害怕还在你们的心里。原来保罗(还有我们)真正害怕的,是“他们人多”,黑压压的一片,不可计数…。更何况这人多的一方,还不时地发出耀眼的神的荣光来….这是来自神的人类文明的荣光啊!
让我暂且打住,回到保罗的文本。我好奇,保罗怎么能在“理应”害怕的时候,居然又不害怕了呢?(自答)我认为,有两种“真实性体验”值得我们注意。一种是“空间时间因果律”内的“真实性体验”;另一种是超越了“空间时间因果律”的(也就是无法在“时间空间因果律”内得到解释)“真实性体验”。按照前者,保罗非常害怕的;按照后者,保罗居然越来越没有害怕了。我把人这种在某种特殊情况下同时获得两种完全相反的“真实性体验”的现象,叫作“翻转性体验”的现象。(继续自问)对此不寻常现象,保罗有没有作出解释?(自答)有。保罗曾在《林后书》三章里用了一个非常不起眼的短句,“在这种情况下”(in this case),作为这种“翻转性体验”现象的特殊标记。(自问)什么意思?(自答)请参考《林后书》3:10 经文的英译本,保罗写了,Indeed, in this case, what once had glory has come to have no glory at all, because of the glory that surpasses it。(中文直译是,“确实,在这种条件下,那从前有荣光的,因这极大的荣光就算不得有荣光了。” 尽管和合本中译本完全忽略了它,但我发现,这个条件短句非常重要。保罗的意思是,“在这个条件下”,在他自己身上某种“翻转性体验”的奇怪现象发生了。
我们这里讨论的,就是“翻转性体验”现象的一个例子。此刻的保罗,同时体验到了“害怕与不害怕”,而且发现自己“越来越不害怕了”。如果从正常的“时间空间因果律”里看,保罗理应(事实上他也确实感受到了)“非常害怕”,但他又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他的“害怕”居然消失了。换言之,对于这个神奇的“翻转性体验”,保罗除了死死抓住“在这种情况下”的亮光不放以外,他无法用其它因素加以解释与自我理解。用保罗的原话说,既然他看见了那更有荣光的,“那从前有荣光的,因这极大的荣光就算不得有荣光了”(《林后书》3章10节);同样,既然“那从前有荣光的,因这极大的荣光就算不得有荣光了”,保罗也就看见自己“蒙怜悯,受了这职分”了;继续死死抓住这个亮光不放,保罗进一步往前推进说:既然“我们蒙怜悯,受了这职分”,也就“不丧胆”,并“大胆讲说了”。而这所有的一个跟着一个的“看见”,都出于“在这个条件下”(也就是看见“这更有荣光的”)的巨大亮光之下完成的。
默想到这里,我禁不住感到纳闷,保罗表达的“这更有荣光的”,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有如此翻转天地的力量?居然让保罗刹那间有了一系列神奇的“翻转性体验”,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怎么做到的?
以上问号再次把我的思绪带到了保罗在三章里写下的那些不可思议的话。保罗在《林后书》三章2节说,“2 你们就是我们的荐信,写在我们的心里,被众人所知道、所念诵的。3 你们明显是基督的信,藉着我们修成的。不是用墨写的,乃是用永生神的灵写的。不是写在石版上,乃是写在心版上”;在三章8节说,“18 我们众人既然敞着脸得以看见主的荣光,好像从镜子里返照,就变成主的形状,荣上加荣,如同从主的灵变成的”;在三章17节说,“主就是那灵。主的灵在哪里,那里就得以自由”,不都在重复他在三章6节那句划时代的宣告,“6 他叫我们能承当这新约的执事,不是凭着字句,乃是凭着精意。因为那字句是叫人死,精意是叫人活(“精意”或作“圣灵”)”。正是由于这同一个看见(in this case),保罗在自己身上观察到一系列“翻转性体验”的事实。
(继续自问)这神奇的“翻转性体验”在保罗身上是“刹那间”完成的吗?(自答)显然不是的。在隐居在大数的13年时间里,神才让保罗如今写出了“我们既然蒙怜悯,受了这职分,就不丧胆”,由此可见,神在保罗心里(和身上)所做的“二次创造”的工,也是在“时间和经历”中逐渐完成的。我们可以合乎情理地想象,在人身上发生的两种相反的“真实性体验”,可以在相当长时间(甚至是一辈子)里长期共存的。换言之,对于人的体验来说,神奇的“翻转性体验”的现象,是一个漫长的持续的往返重复的过程,就好像“一颗种子长成参天大树”,和“一粒金铄石陶炼成真金”的经历那样。我甚至认为,在自己身上观察到“翻转性体验”的事实,是基督徒理解与自我理解上帝“二次创造”伟大恩典,临到了个体生命的最生动最鲜明的见证。阿门。
在进入经文4:2之前,我还有以下3点补充默想:
1. 我注意到,在经文4:1与4:2之间,英译本是用句号断句;而和合本是用逗号连接。这样的标点符号的区别,会带来对经文理解上有两种不同的解读倾向。在英译本(用句号断句)里,前一句“我们既然蒙怜悯,受了这职分,就不丧胆”,带出后一句“乃将那些暗昧可耻的事弃绝了,不行诡诈,不谬讲神的道理”,重点放在两个并列事实的“观察”上。而和合本中文(用逗号断句)表达,容易读成因为“我们不丧胆”,所以“我们乃将那些暗昧可耻的事弃绝了…..”,重点落在“因为/所以”的“理解”上。我把前一种叫作“观察性体验”的解读倾向,把后一种叫作“思辨性体验”的解读倾向。
2. 我发现,上述两种不同的解读倾向,恰好对应了宗教改革运动后西方哲学史上出现的两种不同的“认识论”进路。“观察性体验”与以大卫休谟、约翰洛克等为代表的“经验论认识论”不谋而合;而“思辨性体验”则恰好与以笛卡尔,莱布尼茨等为代表的“唯理论认识论”遥相呼应。
3.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现代基督徒由于长期接受学科训练的影响,会不自觉地偏向于采用“思辨性体验”(唯理论认识论)的解读,却对保罗文本里大量基于切身经历的自我观察与见证的“观察性体验”,缺乏必要的敏感。因此,我建议,在跟读保罗书信时,我们若能善用“观察性体验”,并有意识地弱化“思辨性体验”的解读倾向,可以大大帮助现代基督徒避免掉入“字句叫人死”的陷阱。
作者
bei.huang2015@iclou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