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我既然这样深信,就早有意到你们那里去,叫你们再得益处。15 Because I was sure of this, I wanted to come to you first, so that you might have a second experience of grace. 16 也要从你们那里经过,往马其顿去,再从马其顿回到你们那里,叫你们给我送行往犹太去。16 I wanted to visit you on my way to Macedonia, and to come back to you from Macedonia and have you send me on my way to Judea. 17 我有此意,岂是反复不定吗?我所起的意,岂是从情欲起的,叫我忽是忽非吗?17 Was I vacillating when I wanted to do this? Do I make my plans according to the flesh, ready to say “Yes, yes” and “No, no” at the same time?

初读这三节经文,我们都会觉得保罗是在向大家解释他“改变行程”的误会。这件事他在《林前书》16章里曾提到过:“3 及至我来到了,你们写信举荐谁,我就打发他们,把你们的捐资送到耶路撒冷去。4 若我也该去,他们可以和我同去。5 我要从马其顿经过,既经过了,就要到你们那里去,6 或者和你们同住几时,或者也过冬。无论我往哪里去,你们就可以给我送行。”可以想象,哥林多教会对保罗的到访计划,会多么看重,充满了期待。但我发现,在《林前书》16章7-8节里,保罗的用词就有点令人费解:“7 我如今不愿意路过见你们,主若许我,我就指望和你们同住几时。8 但我要仍旧住在以弗所,直等到五旬节,(7 For I do not want to see you now just in passing. I hope to spend some time with you, if the Lord permits. 8 But I will stay in Ephesus until Pentecost,) 似乎他心有不愿,一边说“是”,一边又说“不是”。后来保罗确实没有按原计划在哥林多多住一段时间,而是改为一次单程访问就急急离开了。因此,哥林多教会弟兄们感觉保罗说话有点信口开河,做事也比较随意而为,他们因此对保罗的人品产生了误解,应该说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保罗为此多做一些解释,也是合乎情理的。这就是为什么大部分人读到这些经文时,都认为保罗在为这件过去的事情作解释或自我辩解。这也是我读这段经文时的第一反应。

不过,当我读到17节时,发现保罗的口气有点过了,像是在吵架了: 17 我有此意,岂是反复不定吗?我所起的意,岂是从情欲起的,叫我忽是忽非吗?

不对啊,在保罗写《林后书》时,哥林多教会已经和保罗重新和好了。更何况保罗在前面还刚刚肯定了“我们”在基督里的许多一起的经历:一起患难,一起得安慰,一起谢恩,一起自夸。怎么到了这里,突然用这样的口气为自己辩护呢?不仅如此,我还发现,网上有许多权威解经家,把《林后书》全篇结构解读成三个部分。

1-7章讲述保罗与哥林多教会和好;7-8章专门讲述募捐与慷慨的属灵意义;10-13章是保罗对哥林多教会的属灵挑战。——我认为,这样的解读是粗糙和肤浅的。特别是把1-7章归纳成保罗的“自我辩护”,或者保罗内心世界的“自我表白”,是不准确,也是不合适的。我认为,这节经文的开头,我既然这样深信Because I was sure of 

this,已经表明,保罗此刻不再需要为自己解释或辩护了,他也不认为哥林多教会弟兄们还有这个需求了。因此,他说,我深信…. 。扣住上下文,保罗深信的应该是他与弟兄姐妹们“在基督里”的全新身份与关系。所以保罗说,我既然这样深信,就早有意到你们那里去,叫你们再得益处。意思是,从一开始,直到如今,我有意到你们那里去,不是出于任何其他原因,而是单纯出于“我们”在基督里的新身份。我的动机也很简单,就是叫你们(也就是“我们”)再得益处。因为“我们”以前在一起曾得益处,如今我们渴望再聚一起,认识再认识,明白再明白,直至那一日。难道不是这样简单吗?难道还有什么比这更复杂的吗?我原先的计划就是出于这个简单的心,现在仍然是这样的。没有变过。如今得知你们也以简单的心表示“阿门”了,我很欣慰。换言之,保罗在这里不是作解释,因为他深信已经没有这个必要了。

一旦有了这样的视角转变,我再读17节以及后面的经文,就非常不一样了。

17 我有此意,岂是反复不定吗?我所起的意,岂是从情欲起的,叫我忽是忽非吗?17 Was I vacillating when I wanted to do this? Do I make my plans according to the flesh, ready to say “Yes, yes” and “No, no” at the same time?

我发现,保罗这两个似乎急切的问句,也不再引起我原先的反应。我原先的反应是,保罗火气很大,几乎在吵架,你们误解了我的心,以为我保罗变化多端,说话做事都出于血气。好像保罗要指天发誓,为自己辩护了。

18 我指着信实的神说,我们向你们所传的道,并没有是而又非的。18 As surely as God is faithful, our word to you has not been Yes and No.

如果保罗在自我辩解,那么,保罗这里的逻辑就有点奇怪了。我可以用下面的话反问保罗:你所传的耶稣的道是信实可靠的,并不等于你这个人说过的话,也一定是信实可靠的。再说,就事论事而言,你这次确实失信了一次。这事既然已经过去,我们大家也不再计较了。你何必旧事重提,还扯上“我们向你们所传的道,并没有是而又非的”这样的重话呢?

写到这里,我的结论是,我搞错了。保罗其实并不在自我辩解,他更没有光火,或指天发誓。不是这样的。

那么,保罗到底在说什么呢?我认为,很简单,保罗只是趁着好心情,借这件刚刚过去的共同经历,作为谈话的切入点,要讲述他此刻憋在心里很多重要的话,与“我们”分享。当我有了这个新视角,不仅我原先“保罗在吵架的感觉”不存在了,还让我顺利进入了保罗讲话的全新境界,和他活跃的思绪,大大受益而欢喜呢!

让我们再次注目保罗的文本,认真阅读每一个字。

在经文17-20里,我发现,保罗居然重复四次用了一个简单的词“是”(Yes)。第一次是在17节,我有此意,岂是反复不定吗?我所起的意,岂是从情欲起的,叫我忽是忽非吗?英文是:17 Was I vacillating when I wanted to do this? Do I make my plans according to the flesh, ready to say “Yes, yes” and “No, no” at the same time? 翻成大白话,就是,我起念头或作事,岂是一会儿“是”,一会儿“不是”呢?

紧接着,他把“是”用在了他所传的“神的道”身上。他说,18 我指着信实的神说,我们向你们所传的道,并没有是而又非的。As surely as God is faithful, our word to you has not been Yes and No. —— 用白话说,就是,就好像神是信实的那样,我们向你们所传的道,也是简单与信实的啊,并没有变来变去啊!

我注意到,中文里“我们向你们所传的道”,在英文里是“our word to you .” 直译可以是,“我对你们说的话”,可以是平时说的“普通的话”,也可以是专门为传“神的道”说的话。因为英文里没有用大写的“the Word”,因此更靠近“普通的话”。保罗对此没有作刻意的区别。我猜这也许正是保罗的心意,在属灵团契成员(“我们”)之间,难道还需要说一些我们在世界上经常不得不说的“藏头藏尾,变来变去”的复杂的话吗?

让我们继续往下读……

19 因为我和西拉并提摩太,在你们中间所传 神的儿子耶稣基督,总没有是而又非的,在他只有一是。19 For the Son of God, Jesus Christ, whom we proclaimed among you, Silvanus and Timothy and I, was not Yes and No, but in him it is always Yes. 20 神的应许不论有多少,在基督都是是的,所以藉着他也都是实在的,叫神因我们得荣耀。20 For all the promises of God find their Yes in him. That is why it is through him that we utter our Amen to God for his glory. 

请注意,经文 19-20都由“因为(For)”开头。可见是为了解释前一节经文“我们向你们所传的道,并没有是而又 非的”这句话的。或者,更广义的说,是为了解释“我们”之间平时说话,应该简简单单,是就是,不是就不是。为什么?两个因为(For….. (因为)我和西拉并提摩太,在你们中间所传神的儿子耶稣基督,总没有是而又非的,在他只有一是。For the Son of God, Jesus Christ, whom we proclaimed among you, Silvanus and Timothy and I, was not Yes and No, but in him it is always Yes. —— 这是保罗第三次用“是”(Yes) ,这一次是用于描述主耶稣的生命特征。主耶稣基督也 是这样与我们说话的:马太福音 5:37: 你们的话语应该如此: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再多说,就是出于那恶者。 

(因为)神的应许不论有多少,在基督都是是的。For all the promises of God find their Yes in him. —— 这是保罗第四次用“是”(Yes) 。这次他用“是”一词来说明“神的应许”。保罗说,“神的应许”是通过基督的生命表达给我们的,因此也是一个“是”(Yes) ,即简单信实的。 可见,保罗用这个人类所有语言里最简单的词,“是”(yes),从保罗心中的心思意念,到他平时说话和做事,再讲到基督的生命,最后讲到神在基督里的应许,一路贯穿下来,步步推进,从肉眼可见地上之事,到肉眼不可见的灵魂意象,简简单单,三言两语,仅仅四个台阶,就把天地连接起来了。

保罗是怎么做到的呢?——我发现,保罗在第三个“是”的阶梯上 ,用“耶稣基督”的生命,架起了地上“我 们的团契”与天上“神的应许”之间的桥梁。 (自问)这个神奇的词“是”,又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是否需要像哲学家那样作一番辞源学上的推敲呢?比如海德格尔专门研究“是”即“存在Being”,搞出一套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 (自答)我认为没有必要。我们只需要在上下文里寻找亮光就可以了。在经文12 里,保罗曾提到一个词组,“简单性与神的真诚”( in simplicity and godly sincerity)。联系起来,我们大概就明白了保罗的意思了。“是” (Yes) 就是指“简单性与神的真诚”(simplicity and godly sincerity)这样神眼中看为“良善、纯全、可喜悦”的生存方式和生命特征。 

于是,我也理解了隐藏在经文第20节英文版里第二句话的深刻含义:
That is why it is through him that we utter our Amen to God for his glory. 直译是: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基督里因着神的荣耀,得以一起说大声“阿门”! 在这个短句里,保罗把团契里最常用的词“阿门”(Amen),与人类最简单的词“是”(Yes)之间找到了关联。按照保罗的思路,我们之所以能够在团契里彼此说“阿门”,根据这节经文,必须符合三个条件:我们彼此都在基督里;我们如此说乃是因着神的荣耀;我们如此说是向着神说的。

保罗的意思是简单清晰的:一个属灵团契具备了以上三个条件,其成员才彼此藉着他说“阿门”(也都是“是的”的意思)。换言之,可以把“阿门”看作一个关于承诺的宣言:在基督里我们(正在)成为由“简单性与 神的真诚”为荣耀标志的“是”(Yes)的生命。阿门。 

附录:预习思考题

  1. 根据经文的文字,为什么会读出保罗在为他曾经改变行程这件过去的事作辩解?保罗到底有没有改变行程?为什么后来我们又读出来保罗根本不在为自己改变行程这件事作辩解?保罗为什么又不需要辩解了?
  2. 如果保罗不需要、也没有辩解,那么保罗到底在传达什么意思?保罗要传达的意思,对于团契来说是不是很重要?为什么很重要?
  3. 你能不能尝试用一句话,把保罗要表达的意思复述出来?
  4. 你如何理解经文1:20“神的应许无论有多少,在基督都是是的”这句话?
  5. 你如何理解“所以藉着他也都是实在的,叫神因我们得荣耀”这句话?
  6. 你如何理解我们在团契里可以做到彼此讲阿门的三个条件?
  7. 保罗借用生活中的一件事情开始议论,最后引出了他的属灵看见的真理性陈述。如果保罗不用这个叙述方法,而是直接说出他的真理性结论,你认为对于我们来说,效果是否一样的?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作者

bei.huang2015@icloud.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