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福音》2:1-12:迦拿筵席的启示
2011年2月11日
写在前面:
记得我信主那一年(2007),来上海的王牧师给我们讲解这段经文。他说,如果整个约翰福音是一部气势澎湃的交响乐,那么“迦拿婚筵”就好像一段轻松欢快的抒情乐章,色彩明亮,节奏轻盈,一派和谐喜庆的气象。从此,这段经文深深地印入了我的脑海,成了我最喜欢的经文段落之一。可是,在这段欢快美妙的旋律中,隐约中觉得有一丝不协调的杂音,就是耶稣与母亲的那段对话:“妇人,我与你有什么相干?我的时候还没有到”,耶稣的口气显得冷漠。记得牧师解释说,耶稣称“母亲”为“妇人”,是因为当时犹太人的称呼习惯与我们现代人不同,不应该有什么特别的含义。至于后面那句话“我与你有什么相干?”,后来查了英文,“what concern is that to you and to me?” 发现英文原意与中文翻译有很大的出入。于是,那个杂音的感觉得到了些许缓解。可是,即便如此,耶稣后面跟着的那句话,又成了我欣赏这段抒情乐章的一个障碍:“我的时候还没有到。”在我读圣经的经历中,经常有这种理解上的障碍出现。这是其中的一个。突然,有一天,我觉得好像看到了障碍背后的亮光。于是,脑子里产生了下述的五个问题,和下面的这段读经笔记。
我的五个思考题 (约翰福音 2:1-12)
1. 为什么当耶稣的母亲对他说:“他们没有酒了。”耶稣回答母亲说:“母亲,我与你有什么相干?(What concern is that to you and to me?)我的时候还没有到。” 耶稣所指的时候是什么意思?耶稣的母亲明白耶稣所指 的时候(或者计划)的意义吗?如果不是很明白,那耶稣母亲在这件事情上操心的最初动机是什么?耶稣的回答有无批评的意思?为什么?
2. 如果耶稣的回答含有批评的意思,为什么当耶稣母亲在听了耶稣的回答以后,仍然吩咐用人说:“他告诉你们什么,你们就作什么?”这里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3. 为什么耶稣在说“我的时候还没有到”以后,实际上他又吩咐用人如此如此,成就了这件在新约圣经中提到的第一件神迹。耶稣的时候到底到了吗?如果没有,为什么要成就这件美事?是出于顺从他母亲的意思吗?
4. 如果母亲(或其他任何人)当时没有主动求告耶稣帮忙,这件神迹一定还会发生吗?如果你的回答是“一定会发生”,为什么?如果你的回答是“不一定会发生”,又是为什么?
5. 我们对神在每件事情(或者环境)中的计划了解多少?我们该如何参与神的计划?我们的时候到了吗?我们为什么要祷告?
读经笔记:
2:1第三日,在加利利的迦拿有娶亲的筵席,耶稣的母亲在那里。2耶稣和他的门徒也被请去赴席。
让我们从第一句开始。时间、地点、事件、人物都有了。这是一个喜庆的事件,发生在耶稣受洗以后的第三日,耶稣的母亲在那里。耶稣的母亲虽然不是筵席的主人,但应该与主人的关系比较亲近,不是亲戚,也应该是好友。耶稣在第二句叙述中就出场了。纯客观地看,耶稣只是一个被请的客人。母亲在帮着主人忙着张罗,耶稣和他的门徒作为尊贵的客人,也许正与其他客人在欢快地交谈呢!这时候,筵席开始了,在一片嬉闹中,主人与客人尽情地享受筵席上的佳馐美酒呢。
2:3酒用尽了,耶稣的母亲对他说:“他们没有酒了。”
在这里,流畅的音乐突然出现了一个顿挫。酒用尽了。这是怎么回事啊?犹太人办事一向是很认真的啊,准备的酒量一定是根据邀请客人的人数来定的啊。酒怎么会用尽的呢?这显然是一个意外的疏忽。当然会影响筵席上的欢乐气氛。怎么办?我们尽管没有看到主人如何着急的样子(主人也许还没发现这个问题呢!),耶稣的母亲却着急了。她轻轻地来到耶稣面前,她轻轻地来到耶稣面前,耶稣的母亲对他说:“他们没有酒了。”母亲对这个筵席上突然出现的危机,没有袖手旁观。她为主人着急,帮主人解决问题,最好是在其他客人还不知情的情况下解决危机。母亲告诉耶稣“他们没有酒了”,不会是要耶稣去买酒吧?母亲是知道的,根据人之常情,那不是耶稣的事,主人也不会让耶稣去买酒啊!那母亲把这事告诉耶稣,一定是希望耶稣出手帮忙。耶稣能帮什么忙呢?看来,母亲对耶稣的非常人的能力是知道的。耶稣作为神的儿子生活在人间,母亲对耶稣的了解(包括耶稣真实的出生的奥秘),是可以想象的。因此,母亲在告急的情况下,偷偷地求告耶稣出手帮助,似乎也是情理之中。就是在这里,我要讨论的那段有趣的对话出现了。
2:4 耶稣说:“母亲(原文作“妇人”),我与你有什么相干?我的时候还没有到。”
关于“我与你有什么相干?”,英文原文是:“what concern is that to you and to me?” 字面上的准确翻译应该是:“对你和对我来说,在这件事情上到底要操什么心啊?”耶稣语气中有无责备的意味?我感觉有。我们甚至可以用更加通俗的现代语言,来重新表达耶稣的话:“母亲啊,你在这里要操什么心啊?你要操心也罢,为什么还要带上我啊?我只是这里的一个客人,有主人在,我干吗要操这份心啊?”弟兄姐妹也许不同意我的猜测式的解读。求弟兄姐妹宽容!如果把耶稣看成“人子”,用通俗话语来解读这句经文,似乎还合乎人情。在人间,母亲和儿子的类似对话,有时候正显出了母子之间的亲近呢!如果从“神子”的角度看,耶稣的话语似乎令人难以接受:母亲求告的动机是明显的,急主人所急啊!耶稣难道看不出来?你怎么能说:“what concern is that to you and to me?” 母亲的操心(concern)难道就不是耶稣的操心吗?难道耶稣不能像母亲一样,急主人所急?—–行文至此,基本上已经引出了我上述五个问题中的第一个问题,但还没有触及到我最想讨论的一个问题,就是有关耶稣话语里的一个陈述句:我的时候还没有到。
对母亲的着急,耶稣显然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因为他说:我的时候还没有到。我们在此可以看出,耶稣所说的不是一般的世俗意义上的道德伦理:急他人所急。耶稣这里的视角是超越世俗道德的。从圣经的叙述里,我们知道,这段故事发生在耶稣受浸后的第三天(至少非常靠近)。耶稣作为神的儿子,他在人间的重大使命刚刚开始。从这个角度看,母亲眼下操心的,与耶稣正在从事的伟大使命相比,确实不可同日而语。耶稣说:“what concern is that to you and to me?”,似乎非常准确地反映了耶稣此时此刻的视角和心境。母亲显然没有进入耶稣的内心世界。耶稣作为神的儿子,即便是在喜庆的筵席上,他的精神世界仍然是孤独的。耶稣说,我的时候还没有到!什么是耶稣的时候?什么是耶稣的计划?这一切显然也是常人难以猜度和理解的。耶稣语气里的责备口气,正是这种非常人可以理喻的孤独心境的自然流露。在圣经里,耶稣的内心不被世人,包括他的乡人、家人和门徒所理解,这样的事例非常多。因此,这段对话里的不流畅,不正显出了耶稣作为“神子”与“人子”双重身份之间的张力吗?
2:5 他母亲对用人说:“他告诉你们什么,你们就作什么。”
这种“不被理解”的张力,应该是耶稣在人间的生命常态吧。母亲显然没有把耶稣答话里的责备口吻放在心上,也许她已经习以为常了。在圣经里,除了13岁那年在耶路撒冷与父母走散的故事以外(那个故事里耶稣与父母的对话与这里的对话非常相似),几乎没有其它耶稣小时侯的故事。在我看来,如果没有这种张力反而是奇怪的了。求主纪念耶稣母亲和家人,毕竟他们是与上帝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啊!在这里,母亲没有介意儿子的口气,而是照样吩咐用人说:“他告诉你们什么,你们就作什么?”。奇怪,母亲怎么知道耶稣一定会做什么?耶稣不是说过:“我的时候还没有到”?在我看来,母亲不仅习惯了耶稣的口气,对耶稣的为人也非常了解。她知道他一定会做的,按照她的意思去做,帮助朋友解难排忧。真是“知子者莫若母也”。我们看到了,耶稣与母亲之间的关系,除了张力,更多的是和谐、融洽和默契啊!套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耶稣对母亲的顺从和尊重,为我们也身为人子的基督徒树立了一个美好的榜样。
2:6 照犹太人洁净的规矩,有六口石缸摆在那里,每口可以盛两三桶水。7耶稣对用人说:“把缸倒满了水。”他们就倒满了,直到缸口。
我基本上回答了上述思考题之(一)和(二)了。现在进入第三个问题,关于耶稣的问题:为什么耶稣在说“我的时候还没有到”以后,又吩咐用人如此如此,成就了这件在新约圣经中的第一件神迹。耶稣的时候到底到了吗?如果没有,为什么要成就这件美事?是出于顺从他母亲的意思吗?我们前面说,耶稣顺从了母亲的意思,那是指这样一个事实:耶稣按照母亲的意思,行了这个“变水为酒”的神迹,为主人解决了当下的困难。但是,如果我们只从这个角度看这件神迹,那就把它的意义局限在“为人民服务”这样的层次上。显然这是不够的。前面提到过,这确实是母亲的最初的动机。耶稣理解并顺从了母亲的助人为乐的动机。但是,我们应该明白,当耶稣说,“母亲,我与你有什么相干?我的时候还没有到。”耶稣是另有所指。耶稣指的是什么呢?是他自己的计划。这个计划他母亲是不可能全然明了的。什么是耶稣的计划?耶稣的时候到了没有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因为从对话的字面上来看,耶稣说,他的时候还没有到。但是,紧接着,耶稣就行了这件神迹,那他的时候应该是到了。难道在耶稣说话的一刻,时候还没到;但紧接着,他的时候就到了。我认为这样的解释是典型的咬文嚼字。我对这段经文的理解是,耶稣的时候到了。耶稣自己是知道的。耶稣行神迹出于什么?耶稣自己也是知道的。从传福音的第一刻起,耶稣就说:天国近了,你们要悔改。这就是耶稣的计划:向世人传播天父的福音。耶稣显神迹,也是为了见证神的荣耀和爱。耶稣对他母亲的批评,显然是因为母亲不可能了解他的计划。因此,耶稣评语真正所指的是:母亲把来自神的大能用于“人的计划”上。耶稣希望她认识到,在他这里,有一个更大的计划。这个计划不是出于人,而是出于神!他希望母亲能够在他今后所行的每一个神迹的背后,都能看到神的计划,而不是出于人自己的动机(虽然这个动机是美善的),看热闹、操热心。嗨,做耶稣的母亲真是不容易啊。人哪能知道神的计划吗?在听了耶稣的批评以后,母亲没有计较,似乎也没有受话语的影响,她仍然叫用人去准备。看来类似的批评她不是第一次听见,一方面是习惯了,另一方面是因为她知道后面的事情总是如人所愿、比她自己所想象的还要好。果然……
2:8 耶稣对用人说:“把缸倒满了水。”他们就倒满了,直到缸口。耶稣又说:“现在可以舀出来,送给管筵席的。”9管筵席的尝了那水变的酒,并不知道是哪里来的,只有舀水的用人知道。管筵席的便叫新郎来,10对他说:“人都是先摆上好酒,等客喝足了,才摆上次的;你倒把好酒留到如今!”
耶稣就这样行了圣经中记载的第一件神迹。当时的场面是怎样的呢?新郎听了这话怎么反应?圣经里没有说。从叙述里看,新郎似乎从一开始就不知道“酒用尽了”的危机,当他听了管筵席的一番话,一定是一头雾水:什么好酒留在如今,你在说什么啊?新郎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其他客人可能更不知道酒席上发生的这件通过圣经记载而流传万代的神迹。没有喧哗,没有热闹。酒席照常进行。为什么没有呢?我们可以想象,那舀酒的用人一定会惊讶地张着大口,不敢相信他眼睛所见的,他一定会激动地向全体在场的人宣布这件神奇的事情啊!他没有这样做,一定是耶稣叫他不要声张。那么,母亲呢,她在哪?一定也抑制不住喜悦的心情,因为她自始而终地见证了耶稣的大能。还有耶稣的门徒,包括约翰福音的作者少年约翰,他们也在耶稣旁边。这时候,他们做了什么?
2:11这是耶稣所行的头一件神迹,是在加利利的迦拿行的,显出他的荣耀来,他的门徒就信他了。12这事以后,耶稣与他的母亲、弟兄和门徒都下迦百农去,在那里住了不多几日。
是的,门徒们一定也在耶稣的示意下,没有激动地当场宣布,而是默默地用心灵和诚实,见证了耶稣的荣耀,就信他了。我们在前面曾经问过,什么是耶稣的计划?什么是这件神迹背后的意义?答案出来了:见证神(耶稣)的荣耀,并信他是神的儿子,这才是这件神迹的真正的意义所在。不仅是耶稣的母亲和门徒信了,借着圣经福音的传播,两千多年以来,无数后来的基督徒也都信了!
关于思考题(四)
让我们来分析第四个问题。如果母亲(或其他任何人)当时没有主动求告耶稣帮忙,这件神迹一定还会发生吗?也许有弟兄姐妹反问我说,神迹是否会发生属于神的主权啊,我们人怎会知道啊?问这个问题有意义吗?我认为,这个问题有意义,而且与我们基督徒的祷告生活直接相关。因为,在我看来,这个问题涉及到:我们为什么要祷告?人是如何参与神的计划?让我们回到我们的故事里。当母亲发现主人家的“酒用尽了”以后,她出于热心肠和对耶稣的信心,主动求告耶稣出手帮忙。当听到耶稣说,“母亲,我与你有什么相干?我的时候还没有到”后,她没有停下来不做事了,而是照样告诉用人去准备。在整个事件中,母亲起了什么作用?母亲的恳求(相当于我们的祷告)从对耶稣的信心开始,推动、参与了事件,通过见证神的荣耀,达到更大的信心,成了耶稣神迹的一部分。我们说,我们藉着祷告,与神同工。母亲这里的作为,就是一个美好的例子。
关于思考题(五)
关于第五个问题,让我们联系自己的信仰生活吧!在基督徒的团契生活中,我经常会听到一些弟兄姐妹问,如果我们想做某件事情,如何才能知道,这件事情是到底出于我们自己的意思,还是出于神的意思?当我们在祷告中求告神说,神啊,请告诉我,这件事情是不是您的意思?我们听见神的声音吗?许多弟兄姐妹说,他(她)们在祷告中可以听见神的声音,我们为此感谢赞美主。可是,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包括我们自己,这是一个令人困惑苦恼的问题。可是,主啊,感谢您!从上述经文里,我看到了一个全新的启示:就像耶稣母亲一样,作为一个人,我们对神在我们身上和事情中的计划,很难有一个全然清晰的认识。让我们真实地面对自己,并且承认,生活中的大部分事情,真的是出于我们自己的意愿和计划(就好像母亲最初也是出于自己的意愿请求耶稣帮忙)!我们有许许多多的欲求和计划。当我们以此为出发点,求告神的时候,我们也许会得到神的批评:我与你有什么相干?我的时候还没有到。这时候,我们又该怎么办?我们是否会想,这件事是出于我自己的意愿,耶稣是不会帮忙的,从而把眼睛从耶稣的身上收回,不再做事?或者,凭自己的力量去做事?或者求人帮助?弟兄姐妹们啊,我们是否知道,一旦把眼睛从耶稣身上收回以后,在我们的生命中会失去多少“水变酒”的神迹?或者,有多少“水变酒”的神迹发生了,我们却没有看见?就好像在迦拿筵席中的许多客人;或者,我们看见了,却归功于耶稣以外的其他原因:自己努力?他人帮助?运气好?就好像那位管筵席的对新郎说:“你倒把好酒留到如今!”如果说,迦拿筵席上的客人,不知道神与他们同在,那么,我们是否知道,在那些过去的日子里,在我们所谓的世俗事务中,神始终都与我们同在?当我们出于自己的考虑,行这行那的时候,我们是否知道,神也始终与我们同在?当我们说,神啊!请告诉我您在这件事情上的意思时,我们的眼睛是否被蒙住,没有看出,神在我们的事情里,按他自己的意思,已经行了许多“水变酒”的神迹?有多少神迹的见证因此从我们的生命中消失?当我们回顾一生,有过多少“酒用尽了”的时刻,我们看见了吗?当我们发现生活中的困难和危机(“酒用尽了”),我们有没有像母亲一样,来到主面前,告诉他说“我们没有酒了”?当我们在俗世生活中每天享用着好酒的时候,是否也像耶稣母亲和门徒那样,向世人见证了神的同在,并信了他,将荣耀归于他呢?
我的2007年圣诞节祷告文
亲爱的天父,感谢您带领我们弟兄姐妹2007年的亲密团契,在您自己的话语里,领受真理的光照。我们终于明白了,什么是天父在我们生命中的计划:就是用我们生命中的每分每秒,见证神的荣耀;通过十字架之路归向神。是的,我们的时候到了,就在当下,在我们手上所从事的每一件事情中;无论这件事,是否最初出于我们自己的动机,也无论我对神在这些事情上的计划了解多少,都不能改变神与我们同在的事实。这是神的应许,是我们基督徒信仰生活的根基,是我们信仰的磐石。哦,让我们感谢赞美主,把我们生活的全部领域,都献在神的面前,作为见证主耶稣荣耀的舞台;让我们不再在祷告中苦苦猜测,哪些事情是神的意思,哪些事情是出于我们自己的意思。哦,不!即便这些事情是出于我们自己的愿望,那又怎么样呢?那又能怎么样呢?天父不是照样在我们的事情里,按照他自己的意思,行出神迹,彰显他自己的荣耀吗?是的,我们的天父是全能、公义、怜悯、慈爱的神,他爱我们胜过一切!愿我们都明白,当生活中遇到任何困苦艰难,神都与我们同在!愿我们在每一次“酒用尽了”的时候,单单把眼光转向耶稣,求告神的大能和恩典,即便我们并不完全了解神在这些事情背后的计划,即便我们仍然由于自身的有限而软弱,也决不放弃我们对神的信心!愿我们从此在祷告中不再惧怕,没有疑惑,无须自悲自怜,也无须猜度神的计划;而像耶稣的母亲一样,不仅在属灵的团契里,教堂的敬拜中,还在俗世的欢乐愁苦里,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都单单仰望和依靠耶稣,见证耶稣的大能。哦,愿我们在2008年里,把那些原本出于我们自己的计划和事情,不管是私人的,还是公共的;无论是家庭的,还是事业的;都恭恭敬敬地交在主耶稣的手中!让我们不凭自己的能力和聪明,单凭信心,来到耶稣面前,告诉他说,主啊,这是我们的难处,这也是我们的计划,但这只是我们的舞台,主耶稣您自己,才是这舞台上的真正的主角。让我们单单仰望耶稣,用信心去推动和参与、并睁大心灵的眼睛,去发现、赞美和分享耶稣为我们每个人所行“水变酒”的神迹吧!因为,我们相信,人所不能的,在神都能!因为,我们知道,惟有信心,可以带领我们去超越自身的有限;惟有信心,可以把我们自己的计划与神的计划合一;惟有信心,才能连接我们的有限与神的无限!然后,让我们像耶稣母亲和门徒一样,用心灵和诚实,向这个世界夸口说,哈里路亚!2007年,我们见证了!2008年,我们要再次见证!一切荣耀归于神!阿门!
作者
bei.huang2015@iclou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