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09

预习思考题

1. 按照保罗在7章里谈及的有关自由的实例(自由人与奴隶;离婚的女人),人的“自由”应该是相对的、具体的。。但这里保罗说,“我虽是自由的,无人管辖(free to all)”,似乎“自由”又是绝对的。请问,你认为“自由”概念到底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比如说,保罗作为犹太信徒,是不是应该接受律法管辖?保罗作为罗马公民,是不是应该受罗马制度的管辖?若是,保罗为什么说,他是无人管辖?

2. 如果我说,保罗启示我们,“自由”和“权柄”,都与人对真理认知的完美程度相关连;离开了对真理的认知,抽象的“自由”概念是空洞甚至虚妄的。对此,你同意吗?p l

3. 如果我说,真理即真相(truth),所以总是具体的,有内容的。因此人对真理的认知也总是具体的、有内容的,因此也是相对的。对此,你同意吗?

4. 当保罗说,他是自由的,无人管辖。你认为,保罗这里说的“无人管辖的自由”,是相对于什么样的具体、有内容的“真理”而言?

5. 保罗说,“向什么样的人,我就作什么样的人。” 你认为,这会不会陷入了相对主义的泥沼?佛教徒拜菩萨,犹太人拜上帝,唯利是图者拜金钱为神,请问,保罗为了得着他们,会不会也跟着拜?如不拜,保罗会不会与他们发生冲突?如果会冲突,保罗又如何“向什么样的人,我就作什么样的人”?

6. 你认为,在保罗的分类里,“犹太人”,“律法之下的人”,“没有律法的人”,“软弱的人”,分别指谁?根据这个分类,你认为自己属于哪个类别?保罗呢?

7. 保罗说,“其实我在神面前,不是没有律法;在基督面前,正在律法之下。” 这里的“神”和“基督”有区别吗?保罗在“神与基督”面前到底有没有律法?如果有,保罗又如何作一个“没有律法的人”?

8. 有人说,保罗所“夸耀的地基”(the ground for boasting),就是这里的“得着人”(这件事)。对此,你同意吗?若不是“这件事”,那么与“这件事”是什么关系?

9. 保罗说,“岂不知在场上赛跑的都跑,但得奖赏的只有一人?” 请问,这句经文是比喻吗?这里的“得奖赏的只有一人”,是指什么?保罗说,“你们也当这样跑,好叫你们得着奖赏。” 请问,这句经文也是比喻吗?这里的“跑”与“得奖赏”,分别比喻什么?

10. 保罗说,“凡较力争胜的,诸事都有节制,他们不过是要得能坏的冠冕;” 请问,这句经文是比喻吗?这里的“冠冕”指什么?保罗又说, “我们却是要得不能坏的冠冕”。这句话是比喻吗?这里的“冠冕”又比喻什么?

11. “所以,我奔跑,不像无定向的;我斗拳,不像打空气的。” 请问,这节经文是比喻吗?这里的“奔跑”,“定向”,“斗拳”,“打空气”,又是比喻什么?

12. 如果说,保罗在2章里用“聪明的工头”和“工程”比喻自己与信徒的关系,那么,保罗在9章里用“赛跑”、“斗拳”,比喻什么呢?“攻克己身,叫身服我” (I discipline my body and keep it under control),这句经文是比喻吗?

吴博士 解经式讲道实录

录音文件:180609林前第9章19-27上】

 9:19 我虽是自由的,无人辖管,然而我甘心作了众人的仆人,为要多得人。

这节经文由三部分组成。1. 我虽是自由的,无人管辖;2. 然而我甘心作了众人的仆人;3.为要多得人。且让我们也分三步来默想。

1.    “我虽是自由的,无人管辖”

又是非常奇怪的经文。因为,按照保罗在第7章里谈及的有关“自由”的实例(自由人与奴隶;离婚的女人),人的“自由”应该是相对的、具体的。但在这里保罗却说,“我虽是自由的,无人管辖”。这里的难点是“无人管辖”四个字。英文是“free to all”,“all”可以被解读为不仅包括人,甚至也包括事,即保罗不被任何“人与事”所辖制。但是,这样一来,保罗这里说似乎是某种绝对的、没有限制的“自由”了。请问,在保罗的认知里,“自由”概念到底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如果是绝对的,那么请问,保罗身为罗马公民,受不受罗马制度的管辖?作为一个犹太信徒,他应不应该接受摩西律法的管辖?或者,作为一个基督徒,他受不受基督的管辖?保罗为什么说,他是无人管辖?这是我的第一个不理解。

像这种经文,我们以前是真的读不出名堂来,这么简单的句子,“我虽是自由的”,当然是自由的,因为他在基督里是自由的,自由人就“无人管辖”;“然而我甘心做了众人的仆人,为要多得人。”,字面简直没有任何空间让你想什么,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对于我来讲,这一次读哥林多前书,基本上是第一次读,以前读也是字面上读过,这次是默想并带着给大家讲经这样一个自我要求来读,当读起来“是“、“嗯”的时候,就特别慢下来,很可能漏掉了什么。

其实第9章第一句话就是:“我不是自由的吗?”“自由”这个话题,在第9章的第一节里已经提出来了。当时是,“我不是自由的吗?我不是使徒吗?我不是见过我的主耶稣基督吗?你们不是我的印证吗?”第一节里的四个问题,也就是说自由的概念确实在第9章一开始就提出来了。自由的概念在《哥林多前书》的前面有没有说?再追忆到前面去,发现在第7章、8章、9章连续提出了“自由”的概念。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读第9章第一节“自由”概念时,就往前套第7章、第8章是怎么说的?

我们发现第7章“自由”概念都有具体所指的,譬如说你离婚了,你就可以从婚姻的辖制里自由了;譬如说你是一个自由人,你就不像奴隶一样没有自由。当时我们感觉到这个自由确实都是跟每个具体的真相相连,“真相”的概念非常重要,以至于我们都承认这是真相。我在接下去的笔记里,“真相”、“真理”是换着用的,中文是真理,英文是真相。譬如说你离婚,那是真相,你说它是真理吗?真理就等于真相,你是离婚的,你是单身的,你就有这个自由;你不是离婚的,你不是单身的,你在这个约定的世俗、传统、制度里不自由,没有什么好争的,因为这些都是你接受的。

接下去我们要开始把“真理”这个词逐步换成“真相”,后面会讲到具体真相、具体真理的具体认知。我以前用一个比喻,当我们进入一个房间,首先看到房间里一些真相,前面有一个门,边上有窗子,上面有吊灯;开始我没仔细看,以为就是这样的,后来灯一亮,还有家具、还有摆设,这些真相不是互相矛盾的,是可以叠加的。你可以在真相里不断加东西,以前没看见,看见了再加。“自由”这个真相,也是叠加式的,不是矛盾式的。

前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保罗在讲软弱的时候,带出一个自由概念。他说因为我是这样认知,所以我具备这个自由;这个老兄不是这样的认知,所以他的自由还没有得着。保罗确实把自由、软弱这些概念放在一起了,而且都跟真理的认知挂钩,这是巨大的亮光。

这个巨大亮光大概是在《哥林多前书》第8章讲吃不吃祭物开始的。因为《哥林多前书》是在罗马书前面写的,保罗写《罗马书》时,就变成14章的一个主要内容、主要思想。所以软弱和自由这两个东西,当时在读罗马书的时候已经注意到了,这是第二次注意到。我们发现罗马书第14章讲的就是弟兄姐妹之间在教会里的相处(原则)。

我们当时为什么这样说?软弱的概念当时指弟兄对真理的具体认知还没有到位,所以他以为如此,其实不是那么回事,软弱概念是这样过来的。软弱的概念还可以扩充,也不见得是教会里,教会外也一样,因为在神的眼里都是他创造的。所以这些人,比如说完全无知的人,他对基本真理都没有认知,在这一点上是极其软弱的;这样的话,你倒是可以把那些无神论不认识神的人都看成软弱的,因为他没有看到真理。这是我们这次紧抓的东西。

以前我们启示过,讲自由是相对某个具体真理的具体认知而言,这次保罗说“我是自由的”,因为前面启示过这个自由是具体自由,后面跟着“无人管辖”,我们就不应该轻易放过它。假如我们轻易放过它,一定是我们把自由还是当作概念,没有作具体跟踪是相对哪个真理,在哪个真理的认知下的“自由”,以至于“无人管辖”。第19节的三个部分是这样切进来的。

第一部分有巨大张力,这个无人管辖的自由,是相对哪个真理的认知,就变成这样一个问题。这种问题、这种思维我们以前从来没有过,也没有人启发过需要这样的思维。以前我们以为自由就是自由,为什么还要跟某个真理挂钩?这个地方要默想,会陷入一个很大的陷阱,就是概念全是空洞的,以为知道,其实没有跟真理挂钩。无神论压根儿没有真理,不可能有这个思维。刚才读的第19节经文提出张力,这个无人管辖的自由是哪个自由?保罗是罗马公民,难道不受罗马政府管辖吗?我们以前一定会说,他是基督徒,他是自由的。我们一定会这样想,跳概念,今天要问:基督徒为什么是自由的?是根据哪个真理?

第二部分,即第二个不解,他在实际中受不受管辖?问了好几个问题,一个是罗马公民,作为犹太人,你承认有上帝,承认律法是上帝来的,你受不受管辖?因为我们说犹太人承认有上帝,承认律法来自上帝,对于很认真的犹太人,受不受管辖?你不能一边承认有上帝,一边又不受他管辖,不受他管辖的真理认知是根据什么?

我的第二个不理解是,按照保罗在8章里启示的,“自由”与“人对真理的认知”相关连。也就是说,离开了对“具体真理的具体认知”,抽象的“自由”概念是空洞,甚至虚妄的。那么,保罗这里说的“无人管辖的自由”,又是相对于什么样的“具体真理的具体认知”呢?——仔细想想,两个问题其实是一个问题。因为,如果我们找到了那个与“无人管辖的自由”所对应的“具体真理的具体认知”,我们就可以说,保罗声称他拥有的“无人管辖的自由”,其实不是什么“抽象而空洞”的“绝对自由”,而是一个相对于“具体真理的具体认知”的具体而有内容的“相对自由”了。于是,两个问号合二为一:什么是与保罗“无人管辖的自由”所对应的“具体真理的具体认知”呢?

这两个问题,第一个:自由到底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当我们问的时候,我们自己也会突然不知道什么是相对的,什么是绝对的,所以第二个就把问题搞得很清楚了。如果自由是相对于具体真理的具体认知,所以我有这个自由,就是前面启发的东西;那个人如果没认知到这个一致性,他相信自己是没有的,却乱来,反而是不一致性的。也就是说,所谓的绝对的、相对的,假如你找到一个具体真理的具体认知与之挂钩,就是相对于这个东西有这个自由;你这个自由的概念就不再是抽象的、空洞的,而是相对于具体真理。真理这个概念也可以被空洞,所以你必须讲出什么真理,这个真理你是怎么认知的。

只要把这两点抓住,后面就顺了。也就是说,假如你把这个具体真理的具体认知找到,跟这个自由挂钩,绝对的还是相对的就解决了,相对这个具体真理的具体认知,不是跨越的。在我们认知的真理中,有哪个真理许诺说你是“无人管辖”?就变成找这个具体真理。非常有意思,其实我们的真理还真的都是在教会里读圣经,在团契里得到的,这回我们要用它了,我们以前得到不当回事,现在很严肃了,要用它。

我承认,默想到这里的时候,开始觉得有点难度。后来发现,如果我们不作自以为是的发散性思维,而是顺着保罗在《哥林多前书》里开启的逻辑之流(flow),就会看见亮光的。以下是我默想的基本思路:什么样的“真理”(真相)里,保罗看见了自己拥有一个“无人管辖的自由”?意思是,在圣经的启示里,有哪个“真相”,可以支撑起一个如此不可思议的宽泛的“自由”呢?对此,我们的第一性反应也许会说,在基督里的自由啊!或者,恩典下新生命所享有的自由啊!可是,且慢,让我继续问,难道“基督里的自由”意味着你可以不受你所在国的政府管辖?或者让你不受你单位里的老板,或你婚姻里的另一半管辖?如果你还是一个未成年人,你可以不受你的父母或监护人的管辖?如果你说,是的,我在“基督里的自由”让我不受任何人的管辖,那么,天下就要大乱了。是不是?如果我们真的这样想,恰好说明我们对挂在口上属灵短语,“基督里的自由”(或“恩典下的自由”)的认知,是多么的苍白、空洞、不完全啊!

这个已经是我们的一大毛病了,我们过去读经都是在概念里自我感觉良好,但一到实际自己都知道,怎么可能不受老板管辖呢?!

且让我们继续思考。那么,在什么样的“真理认知”里,保罗可以说自己拥有“无人管辖的自由”呢? 有了,就是神在创造时赐给人的“自由意志”。因为,我们都知道,在上帝赐人的“自由意志”层面上的“自由”,才是无人管辖,无人可以剥夺。因此,当保罗说,他拥有“无人管辖的自由”,他是相对于对“自由意志”真理的认知而言。也可以说,保罗在这个“真知识”的认知里,看见了,他,和所有的人,都在“自由意志”层面上是自由的,无人管辖的。

首先说在自由意志这个真相里,或者在自由意志这个真理里,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自由意志是不是真理?是不是真相?我们首先把“自由意志”概念放到一个“真相”里去领受,这是哪里来的?你要回到对整个救恩从罪到律法、审判,一整套的理解,第一个起点,人是有自由意志的,你要为你的选择负责,这是你自己选择的,没有人强迫你,所以选择的后果,你既是自由的,同时也是承担责任的。这个概念是构成基督教整个图像的核心,这才出来一个“罪”的概念。假如没有自由意志,就是机器人,怎么有罪的概念,怎么有惩罚的概念,怎么有审判的概念呢?都没有。所以人具备自由意志,而且这个意志是任何人剥夺不了,只有你自己有,而且只能你自己负责。在这个意义上,人独立的面对上帝,把这个说成是“无人管辖”,连上帝都任凭;假如上帝剥夺你的自由意志,你就变成上帝的一个机器人了,你也没有责任可以负,上帝自己负责任了。也就是说,无人管辖到一个程度,连上帝都让你自由意志是自由的,而不是让你自由意志是受限的。这构成基督教对人(自己)认识的一个基石。

这个话题我们在前面的《罗马书讲道集》、后来的《创世记札记》中,讲的非常多。在基督教历史上,奥古斯汀第一次把这个概念抽象、提炼出来,构成基督教教义里一个很重要的基石,跟罪的概念放在一起,跟自由的概念放在一起。其实也蛮简单,自由意志层面的自由是神给的,因为是神给的,所以它是事实,除非你是木头,除非你是动物,你是人的话就有了,这是个事实,赖不走的。第二点,这个事实或者真相,真的可以承诺跟“无人管辖”如此宽泛的自由是一致的。这个地方大家有需要讨论吗?

所以,按照这个思路没什么好争的,但是自己会觉得没想到可以这样想。没想到是这样想和没什么好争是两回事,我们先沿着没什么好争往前走。没想到会这样想,倒是个大问题,因为我们原来是无神论,思维不是这样的;是圣经改变你,一点一点通过这个过程改变,而不是一个结论。你说我以前不这么想,观察并发现你现在这么想了,你边上还有很多人无神论的思维也不是这样想的。你会慢慢琢磨,他为什么不是这样想,跟我的区别在哪里?你会发现,跟他有区别的地方是你真的信了那个东西,而他没有。你的里面借着信仰,进来很多真相(truth),你把那个真相当回事;他那里没有信仰,所以真相没进来。这是有区别的,所以他不可能这样想,我们以前也不可能这样想,因为我们以前跟现在那些朋友们是一样的。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保罗看见了,人可以选择作任何他愿意作的事情;与此相应的,神也要求人为自由意志选择的后果承担责任。用终极的眼光看,人一生的“后果”只有“绝对性”的两个,一是“地狱”,二是“天堂”,非此即彼,没有商量。

这也构成基督教最基本、最核心内容,这两件事是没有商量的,是绝对的。从后果来讲,今天不努力,孩子明天考试就考不好,这种后果是一个因果关系。但是有一个最绝对的后果是不可商量的,那就是人此生以后的归路。我们不是一直寻找这个绝对性吗?其实绝对性本身也是蛮简单的,所以我上次说,我们不是寻找绝对性,我们是寻找相对性怎么搞到绝对去,这个相对性的此生经历,怎么跟这个绝对性后果挂上钩,怎么个逻辑联系,这是我们要寻求的。所以作为绝对性的这两个后果,我们基督教的基本信仰是接受的。也就是说,因为自由意志的每一个选择都为你的结果负责,这不是指最后一个(终极就是那一个),当中的每一个选择,你是自由的,同时你要负责任,神是这样安排的。这是基本原理,像学物理一样,学基本原理。

我们也许会疑惑,为什么我就不像保罗一样,能够说出“我虽是自由的,无人管辖”

这问题有意思吗?他怎么会这样说?我从来不这样说。因为他这样说,我们很认真地想他为什么这样说,发现我从来没有这样说,所以这个真理对我是没有作用的,虽然好像说起来我也知道的,但是我从来没有把它当回事。为什么我们从来没有把它当回事?我提这个问题。

这是因为,我们没有像保罗一样,把“自由”的概念,建立在“神赐人自由意志”这样一个“真相”的认知上;更没有像保罗一样,把这样的“自由意志”认知,与全备的“基督福音”的真理连在一起。

我们是怎么样的?我们是把自由挂在空中,是一个概念,从来不跟它建立具体关系。我们的思维在实践、生活中不会这样,我们会很老实、很自觉地说,我可以这样做吗(can I do this)?你发现有些不能做的,有很多限制,包括律法限制、刑法限制、单位制度限制。但是在思考自由这个概念的时候,我们不进入具体,自由就是自由。所以我们习惯于把这种概念当作一个空洞的、抽象的概念来使用。这是很大的毛病。

这就是我一直强调的,我们把这些知识都变成空洞的东西,假如说我们没有读过书,自由的概念都没有,我们读了书,那么多小说讲自由,真理叫人自由,所以自由的概念建立起来了,但是自由的概念是一个空洞的概念,从来没有跟具体的东西挂钩。我们当然没有像保罗一样,把这个自由跟真相的认知挂钩,我们压根就没有挂钩任何东西,别说真相认知。你看,真相认知这句话你都不要抽象,真相认知在我这里就是一个具体的事实(truth)。

比如,你到一个村,村里有个人,假如你干某种行为,他觉得你奇怪,就可能找你麻烦。其实你进入任何一个真相、一个境遇,都会在意你具备不具备自由,因为那里有那里的规矩,所谓潜规矩。也就是说,在真实的生活里,你一定会注意到你的自由是跟真实的状态挂钩的。明白吗?你是自然会挂钩的。但是,我们在学习、思维、思考中就不挂钩了,跟你的生活、生命脱节。这叫学术,这叫知识,这叫头脑。我们的教育确实让我们变成这样一个学习者,一个思维者。

圣经要改变这种东西,圣经告诉你,你从中学习的那些真理,全是生活里活生生的,就是它;而我们学的东西,是脱节的。如果你还是以过去的方法来学圣经,就变成一个分裂的人,注意到没有?听起来,对真相还容易些,换成真理更完蛋了,你马上把对真理的认知又抽象起来了;其实当你进入一个实际状态,使用自由的概念,一定是跟实际状态相连的。明白吗?所以每一个词,你都要把它落地,你到一个村、一个国家,你看那里的法律怎么说,这就是认知,你一定会在意搞清楚这个认知,这个词必须到具体这个地步,否则还是隔离的。

众:很落地的,这种把自由的概念跟真相挂钩是非常落地的,你到一个村里去。/否则就像我们说的,抽象化,飞起来了,在空中。/这里我有一个感触,当他一讲,你觉得其实就是这么回事,没有什么太难了,可是我们一讨论马上就抽象起来了。

这就是我提醒的,以前的教育是让我们抽象起来,是OK的,圣经里面抽象起来就不行。譬如说你是一个理论家,你写一篇理论,理论可以卖钱,可以请你当教授,你就讲你的理论,是OK的。现在你不是为了卖钱,你是为了你真的生命能够走进地狱还是天堂;但是在世界上是合理的,我把理论搞来搞去,就卖这个理论,创造这个理论。所以,读圣经就是读生命,不是一个知识体系,不是做学问。

刚才是我的疑惑,因为我没有像保罗一样,把自由的概念建立在神赐人自由意志,这样一个真相的认知上;更没有像保罗一样把自由意志认知与全备的基督福音的真理连在一起。我知道人有自由意志,一般属世的人也说人有自由意志,这个概念符合人心,因为人区别于动物,是有自由意志的,人的尊贵处就是自由意志;但是假如没像保罗一样,把自由意志的概念跟全备的福音真理连在一起,你还出不来保罗说的“我是自由的,无人管辖”,以及引出的一大堆东西。所以,你必须看到真理,局限于一个具体真理,还知道自由意志的真理要跟整个福音真理挂钩,即有罪、有审判、有恩典、有救赎,要整个连在一起,才会出来保罗这个认知。这个认知就是我刚才说,你进入一个房间,你看见有门、有窗、有家具、有灯,这是叠加式的,所谓真相是叠加式的。

所以我们不知道,也不愿意去深究,如何才能把这个有关“自由意志”的“具体真理的具体认知”,与我们在世界上的生命经历融合起来?

保罗感叹说:“我虽是自由的,无人管辖”,即便他是冲着自由意志这个真理的认知才感叹的,假如不带出那我如何活出此生?若不跟这个东西连在一起,只是感叹而已,后面的东西又出不来了。我们读这句话,只是感叹保罗讲的很对,不把这句话跟我们最根本问题——我如何活最后会得永生?若不跟这个思路连在一起,你后面也跟不上保罗思路的。保罗要解决这个问题,他说“然而我甘心作了众人的仆人”,是接着这个问题来的。我是自由的,无人管辖,我有自由意志,我怎么会不像那些人下地狱?或者自由意志(自由)在我身上,我活一辈子怎么使用它,以至于能够上天堂?连起来才出来这句话。

——可以说,9:19经文第2部分,正是保罗对此的回答。

2.“然而我甘心作了众人的仆人”

如果按照人拥有“自由意志”里的“自由和权柄”,(注意,这些“自由和权柄”是神赐的,因此是“真相”),人一生里可以作任何愿意作的事情,只要人愿意为其自由选择承担后果。然而,保罗说,我甘心作了众人的仆人,表明保罗“甘心”限制他的许多“自由与权柄”。于是,保罗的人生,就成了“看见在真理里的自由和权柄”+“甘心限制(或不用尽)自由和权柄”两者之间展开。对此特别的人生,保罗用一个短语表达出来:我甘心作了众人的仆人。

这句话你再仔细嚼一下,保罗的生命经历会在两者之间展开: 一是看见在真理里我是自由的,无人管辖;另一是甘心限制我的自由,在这两者之间展开人生。保罗把他对真理的看见,即自己是自由的,跟他的生命经历连起来了,而不是一个空洞的感叹。他怎么在这两者之间展开,这个展开的生命是什么样的生命呢?保罗用一个短语说,是“甘心做众人仆人”的生命。

也许有人会说,保罗有“然而”。

“然而”就是开始自我限制,我无人管辖,其实是做不到的,总要自我限制的。不错,事实上有谁不自我设限呢?

也许有人会说,保罗有“然而”(自我设限),不错。可是事实上,有谁不“自我设限”呢?

保罗说“然而”,难道我们不“然而”吗?这个思路非常有趣。保罗的真理里有自由,他没有乱用,而是自我设限,但是谁不自我设限?你可以自由吗?谁可以自由?所以我说,保罗有然而,我们都有然而,因为没有人(nobady)可以把绝对的无人管辖的自由活出来。这个地方不要飞起来,听懂没有?这句话讲这个意思。保罗有然而,其实是说他没有想干嘛就干嘛。想干嘛的念头可以很多,比如说我想今天在美国,同时又在上海,这也可以是我的自由意志,但是做不到,没有人把自己这个想法当回事。所以,其实保罗有然而,我们都有然而。

难道这个世界上有谁能够真正地活在“自由意志”的自由选择里?即便人自己不设限,这个世界里有太多其它因素(比如,自然规律;社会制度等)也会给他设限啊!

慢慢来,假如你生在奴隶社会,奴隶制度强加给你,从很小开始你有任何造反的可能吗?没有的。所以,设限可以通过社会制度强加给你;设限也可以通过神的律法强加给你;设限也可以通过神的自然法强加给你。像我音乐没有基因的,你想当音乐家的梦想就破灭了,这是自然法设限。

因此,不仅保罗有“然而”,每一个人都有“然而”啊。对此,我同意。可以说,保罗有“然而”确实没有什么特别。保罗的特别之处在于这节经文的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才是真的特别了!!

录音文件:180609林前第9章19-27中】

3.“为要多得人”

是的,没有人能够在此生里真正地完全活在“自由意志”的自由选择里。举例,甲说:“我虽愿意享受美食,然而,因为我不愿意长成胖子,所以甘心放弃了放纵享受美食的自由和权柄”;乙说:“我想杀了这人,然而,想到刑法的审判,我不得不抑制行凶的冲动”;丁说:“我不愿意接受艰苦的训练,然而,为了得比赛的名次,我愿意克制怕吃苦的心态,接受严格训练”。看哪,任何一个正常的人,当面对“自由意志”与实际环境限制的冲突时,都会有符合心愿的“然而”及时出来解围的。有谁会一根筋到底呢?

在上述三个例子里,当事人自我设限,是因为,1. 服从了自然规律;2. 不愿意承担后果;3.为了自己更大的愿望。归纳起来,或出于“自然和无奈”;或出于“恐惧”;或出于“自己的益处”。与此对比,我们就看到了保罗的特别之处:“为要多得人”,并且是“为福音的缘故,为要与人同得这福音的好处”(林前9:23)。

是不是很不一样?完全不一样,太不一样了!也就是说你甘心限制自己的自由,几乎每个人都要甘心限制,而且我们都有我们的理由。我这里举了几个比较大的理由,一个是自然规律,比如说你想长得很聪明,像那个人一样,但是你没有,就算了吧;第二个是所谓的恐惧,你这样做,比如律法的惩罚、刑法的惩罚、制度的惩罚,你根本就不行,所以恐惧。第三个是你为了自己更大的益处,相比之下我这样、那样,我把这个牺牲,为了更希望得到的东西而限制自己。我这里想出来三个,你还可以想出很多很多,至少保罗的理由不在我三个里面。

众:他为要多得人,并且是为福音的缘故,为要与人同得这福音的好处。

保罗不仅说我为了他的好处,譬如说当母亲的可以说我为了孩子的好处,牺牲我自己,保罗是为了把他直接跟上帝的福音连在一起;后面是说跟我同享福音,这层意思他在第9章里重复三次,第三次是9章23节,讲的最完全,“是为福音的缘故,为要与人同得这福音的好处”。所以同得福音的好处跟我只让他,我只为他好处,让他上天堂,我自己下地狱,就不是保罗完全的意思。完全的意思是,我们一起上天堂;我为了跟他一起上天堂,所以限制我的自由。我们属世说,我为了我所爱的人牺牲我自己,包括我的孩子、我的恩人、我的爱人,基督说这种人是有的。但是保罗是把上帝福音拉在一起,而且说我跟他共享,保罗的心愿当然不是说我下地狱,他没有这个意思,保罗说的非常特殊。我的体会是,这个前提是他真的必须相信(believe),真相信有这个事情,而且我们两个真的可以同享,不是只有一个名额,我有了,他就没有了;而且保罗是越多人越好,真的是这么回事;也就是说他把上帝,神爱世人,以至于恨不得把永生给世人,是他真的相信了。这就是福音。

9:20 向犹太人,我就作犹太人,为要得犹太人;向律法以下的人,我虽不在律法以下,还是作律法以下的人,为要得律法以下的人;

紧接着上节经文里的一个核心意念:“多得人”,一个顺利成章的问题就是,如何才能“多得人”?保罗说,为了多得人,我向什么样的人,就作什么样的人。太妙了!可是,这样一来,我的问题也来了:这会不会陷入无原则的相对主义泥沼呢?比如说,佛教徒拜菩萨,犹太人拜上帝,唯利是图者拜金钱,请问,为了得着他们,保罗难道也跟着拜?如不拜,保罗会不会与他们发生冲突?如果会冲突,保罗又如何“向什么样的人,我就作什么样的人”?设想保罗到了外邦之乡,遇见拜偶像的人。因为保罗坚信偶像只是人手捏的泥土,所以,或拜或不拜,即无损也无益。但为了不与外邦人产生冲突,他也就跟着拜了。是这个意思吗?

在上述三个例子里,当事人自我设限,是因为,1. 服从了自然规律;2. 不愿意承担后果;3.为了自己更大的愿望。归纳起来,或出于“自然和无奈”;或出于“恐惧”;或出于“自己的益处”。与此对比,我们就看到了保罗的特别之处:“为要多得人”,并且是“为福音的缘故,为要与人同得这福音的好处”(9:23)。

9:20 向犹太人,我就作犹太人,为要得犹太人;向律法以下的人,我虽不在律法以下,还是作律法以下的人,为要得律法以下的人;

紧接着上节经文里的一个核心意念:“多得人”,一个顺理成章的问题就是,如何才能“多得人”?保罗说,为了多得人,我向什么样的人,就作什么样的人。太妙了!可是,这样一来,我的问题也来了:这会不会陷入无原则的相对主义泥沼呢?比如说,佛教徒拜菩萨,犹太人拜上帝,唯利是图者拜金钱,请问,为了得着他们,保罗难道也跟着拜?如不拜,保罗会不会与他们发生冲突?如果会冲突,保罗又如何“向什么样的人,我就作什么样的人”?设想保罗到了外邦之乡,遇见拜偶像的人。因为保罗坚信偶像只是人手捏的泥土,所以,或拜或不拜,即无损也无益。但为了不与外邦人产生冲突,他也就跟着拜了。是这个意思吗?

这个经文我们在实践当中会经常困扰,什么叫见鬼说鬼话、见人说人话,难道为了讨他们的喜欢,为了把他们带进来,我该怎么做?我们在实践当中确实是有这个困扰,因为这个我们没读懂。

当然不是。感觉起来,我们似乎走进死胡同了。我认为,我们之所以思维混乱,是因为我们没有抓住,这节经文的重点是为了“得着人”,而不是我们无意中加上去的“为了不与外邦人冲突”,或者“为了作不同的人”。所以,真正的问题,不是“怎样才能作不同的人?”而是“怎样才能得着人?”

这个地方很重要,我们自己会糊里糊涂不认真,怎么去向不同人做不同人?怎么做呢?我们把重点放在这里了。他的重点是为了得着人,譬如刚才的例子,我是不是应该拜呢?我拜是不是跟他冲突?这都不是保罗关心的问题,保罗只关心为了得着人,所以保罗既不怕冲突,假如保罗的智慧告诉他,你跟着拜了不利于得着这个人,那保罗就不拜了,除非保罗的智慧有足够的理由告诉他,这个拜的反而容易得着人。保罗的重点永远是怎么得着人。

整个思维是你做什么人,怎么做?这里有一个原则,得着他才是你真正要关心的东西。你不知道怎么得着他,也许你真的犯错误,你以为这样反而得着他,我们经常犯错。我们以为他这样说,我们跟着他说话,其实后来发现这样得不着他。我们尝试这样,我们关系混得好,这不是他的目的,得着他是目的,听明白吗?这个确实涉及到属灵智慧。因为如何得着他,这个事情不容易,你可能在尝试的时候发生错误,但是我们思考的重点不是怎么跟他搞好关系。

因此,我建议,要把“为了得着不同的人,就作不同的人” 这句话,理解成这样的意思:凡可以帮助他在主里“得着人”的事情,他都愿意去作,即便这件事以他在“福音里的权柄”来看,他原本可以不作的;同样,凡会阻碍他在主里“得着人”的事情,他都愿意不作,即便这件事以他在“福音里的权柄”来说,他原本可以作的。换言之,了帮助他“得着人”这个目标,他可以把自己的“自由和权柄”放在一边了。

这里讲清楚了吧?他的目的就是要得着人,这是他跟我们很不一样的地方,他会把跟人共享福音的祝福看成他人生的绝对性目标;我们没有这个境界,很可能是因为我们没有在具体真理里面有这个认知。保罗是在福音的真理里有这个认知,所以当他就出来了这种声音;我们现在没有,很可能认知还不够,把我们没有而他有,再跟我们的认知相挂钩,不是他特别,是他的认知跟我们不一样。

9:21 向没有律法的人,我就作没有律法的人,为要得没有律法的人。其实我在神面前,不是没有律法;在基督面前,正在律法之下。9:22 向软弱的人,我就作软弱的人,为要得软弱的人;向什么样的人,我就作什么样的人。无论如何总要救些人。

在经文里,保罗一共归纳了四种不同类型的人:犹太人;律法以下的人;没有律法的人;软弱的人。分别讨论如下。1. “犹太人”。这是保罗血缘族裔里的身份。2. “律法以下的人”,指那些“在真理的认知里愿意接受律法辖制的人”。即那些还没有在基督福音里重生的真诚的犹太信徒。对此,保罗特别说明,“我虽不在律法以下,还是作律法以下的人,为要得律法以下的人”。意思是,在保罗对福音真理的认知里,他已经活在神的恩典下、不再活在律法的辖制下,因此而言,他相对于律法已经是自由的了。然而,为了得着这些犹太信徒,保罗愿意重新回到律法的辖制下,甘心放弃自己在真理里的部分自由。3. “没有律法的人”,指那些认为“没有神,因此也不存在神的律法、所以也不愿意接受律法辖制的人”。一般是指“真诚的犹太信徒”以外的所有不信神(或拜假神)的外邦人。对此,保罗也作了特别说明,“其实我在神面前,不是没有律法;在基督面前,正在律法之下。” 请问,这里的“神”和“基督”有区别吗?考虑到保罗当时对话的听众,我认为是有区别的。保罗用“神”一词特指犹太信徒认知里的旧约圣经所启示的“神”;保罗用“基督”一词特指整本圣经(特别是新约)所启示的包括了“基督并钉十字架”的全备福音真理。所以保罗说,“其实我在神面前,不是没有律法”,意思是说,他现在认知的“神的律法”,不再只是“摩西律法的条文和字句”了,而是在基督里彰显的律法的精义了。再说一遍,保罗在“神与基督”面前到底有没有律法?当然有,但他不再被律法的条文和字句所辖制,而是活出基督的新生命了。4. “软弱的人”。这是保罗在《林前》8章里(后来在《罗马书》14章里重复阐述)借着“吃祭物”例子加以说明和启示的一个关于何为“软弱的人”的全新看见,可以特指教会里对“福音真理”的具体认知还相对不完全的弟兄姐妹,也可以泛指对“福音真理”没有(或几乎没有)任何认知的教会之外的人。正是在这个看见里,保罗把“自由”和“权柄”概念,以及“良心软弱”、“良心污秽”概念,都与“人对真理认知的完美程度”挂钩起来。保罗在《罗马书》14章里提出的“真理认知与人内在信念一致性原则”也直接从这个亮光来的。

这里是涉及罗马书14章那个软弱、自由,包括良心自由,都跟真理认知相关的重大亮光,蛮关键的。

众:有几个概念是我们上次都在网上讨论过了,良心软弱,良心污秽,一致性原则。

关键是,他对自由的理解和对软弱的理解都是跟真理认知相挂钩的。无神论者压根就没有真理,也谈不上真理认知的,就活在无神论的属血气里面;另一种生命是活在不断地跟真理挂钩、挂钩,真理进来、进来,你就一致、更一致,随着进来的真理,你的生命成长,是这样一种生命。假如你对真理没有概念,对神没有概念,你的生命基本上是一个属血气的生命,活在毫无办法更新的欲望里。真理让我们的生命更新,我们的生命是成长的,今是而昨非,是其所不是,都是指这样一种更新的生命。

生命是怎么更新的?自己更新?不是。真理亮光进来和认知部分是一致的,这样的生命才成长;假如真理的亮光进来,与你的生命是不一致的,与你的信念以及信念带来的行为都是不一致的,那真理也被你浪费掉了。你能看出一个完全不同的生命机制吗?

众:完全不同的生命机制。

我们以前的生命根本跟真理无关,真理也只是做学问来赚钱用的,是跟生命脱离的。倘若我们的生命跟真理不脱离的话,其中一个就是被迫的。譬如说我们活在一个物理环境里,我当然就要符合真理,不符合真理我怎么活?就是被迫的。所以是被迫作出反应,就和狗对我们被迫作出反应一样,它是没有主观能动性的。现在的生命是指不断认知、不断一致,在这个意义上,他这个弟兄软弱是因为他的认知,我认知到这一步,他没有认知到这一步;这时我假定他也是一致的,他只是时间没到;假如他不是时间没到,乃是不一致,那他麻烦大了,因为真理认知再多也没有用。大家有什么什么评论?

众:我们觉得这个地方非常重要,看文字的话,很自然就到了这里。我觉得后面这几句话分量挺重的,良知、软弱、自由与权柄、良心,全都到这个地方了,我们还是停一下吧。

我刚才说到,这样一种神创造的生命,是一个今是而昨非,是其所不是,是神真正创造的人的生命,而不是创造完了就不变了,然后就死了;而是一个更新的,是跟他在一起更新的,他就是真理。我刚才这个描述,就是把生命机制给讲出来了。其中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是,第一、跟真理不挂钩;第二、跟真理挂钩,但是不一致的,真理是真理,认知是认知,我的信念跟我的行为不一致,这就是分裂的。所以保罗已经对生命认知提到这个层面上,他后面都是根据这个层面。

众:能在不一致上多讲讲吗?

关于不一致是说,你有认知了,但是这个认知没有变成你的生命信念,信念是内在的,还不是行为,信念带出行为。从内在讲,神是在里面跟人讲,是里面的信念跟你的认知一致,是最核心的。一旦你的信念一致,自然会带出行为来,除非环境非常恶劣,把你拦住了,这是可能的。也就是说,信念到行为的一致性,本来是个自然的过程,假如你的环境好,没有人迫害你是自然的;当有人迫害你,或者神没有给你一些条件,也有可能的,行为带不出来。我说过,你要行为带出来,必须具备客观条件,客观条件有时候也是神给的。所以能带出行为跟你的信念一致,倒是第二位的,因为神不看外面,行为是指外面,神看的是里面那个信念跟你的认知是不是一致。

所谓的良知、良心,也是指认知,对真理认知是从良知开始、善恶开始。你觉得是善的,你必须对善要出来亲近的信念;假如是恶的,你要对恶出来厌恶的信念,假如你出不来,这个知识对你来讲也是不一致的。你一边知道它善,但是一边又无所谓;一边知道恶,一边又接纳,这就是你已经异化了,你不是原本的那个真实的人了。你相信其他理论,比如这个理论说。我干嘛要跟善走呢?跟善走对我没好处;我不去这样做,对我有好处,你已经变成一个利己主义的信条了,不跟从你里面的良知,善你要亲近,恶你要厌恶,这个天生的东西已经不是你的信条了,你的信念已经从那里出来了。假如一致性切断,你怎么认知都没用了,意思是说,怎么认知都不会带来你的生命成长,你已经异化掉了。你的生命成长一定是在认知里面一致,一致里面再认知、再认知,然后你的生命变化,你的信念就变化了,然后信念带出的行为变化了,你生命的性情变化了; 假如环境好的话,你的信念会带出你在外面的心情,就是所谓的果子。

众:如果看见真相,自然会带出你生命的成长,带出是其所不是的过程,如果只是作为一种理论,可能并不能带出你的生命成长。

这句话就是我刚才的话,你其实没有把你的认知变成你内在的信念,从信念再带出行为,所以你在信念里面就脱节了。这是我们一般基督徒要非常认真,为什么认真?因为我们读一般其他的书没这个要求,只有读圣经有这个要求。我们在学习其他东西,只是我们的工具,不是我们生命的信念。工具好用就用,不好用就不用。这就是大多数基督徒没走出来的地方,你所谓的分裂在最里面就分裂了,因为你把这个认知当作你的工具,你想用就用,不想用就不用,这不是信念,这是你的工具,信念它控制你了,你变成门徒了,那叫信念,你是仆人了。当你是主人的时候,你用这个真理,信念就是说,这件事对你不利你都会做,因为你信它了。

众:怎么样做到一致?/不是怎样做到一致,刚才吴博士说的那个点,我们是把这个真相当成工具,而不是当成信念,因为信念这个词比较抽象,我们想象不出来当成信念是什么样子的。

信念在圣经里面就是believe,你believe你认知的那个东西,这个认知一般是来自于圣经的认知,you believe it,you truth believe it,然后变成你的信念。你想这样做,也许做不出来,因为你没有这个条件,但是里面无人可以把你夺走的,这个信念是夺走的。你可以杀他的头,你可以在外面一事无成,但是里面你已经被改变了,这个过程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是不断扩大,不断扩大,不断晋升,是这个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你生命的过程。我们在团契在教会里,就是追求这样一种过程。

所以弟兄姐妹们,我们刚才讲的东西是非常、非常核心的,既是个认知,又是个实践。我怎么样不一致呢?这个问题是傻问题。真问题是你要辨出不一致的那种例子,或者那种状态,或者平时怎么不一致,辨别出来。我们平时没有追求我的认知要变成我的信念,我们平时只追求我们把这个认知用出来,用出来就是可用可不用;我们老想着用出来,用出来给人看,或者给自己牟利。

众:就像刚才提到的自由意志那个概念,说了那么多,既然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这个自由意志有什么用,自由意志这个真理,你认识不认识又怎么样?反正你都是受它辖制。

我们团契里面经常会说,那我怎么用呢?这是非常愚蠢的,你是主人,这种思维是属世思维带过来的。属世思维,我学了物理,学了化学,我都要用出来的。所以你始终不知道,改变你内在生命,这是最重要的。这个改变内在生命,也就是你对真理认知、你的信念,最基本的点就是善恶离我们最近,是对真理里面最基本的善恶,最基本的律法概念都没有了,公益、善恶都没有了,爱都没有了,从里面彻底异化成不是圣经真理的门徒,乃是各种主义的门徒,以至于活一辈子死掉就完了。各种各样的主义,其中一个最大的是利己主义,这个利己可以是个人利己,也可以是人本主义的利己,没有神的东西。

那么,根据保罗的这个分类(即“犹太人”;“律法之下的人”;“没有律法的人”;“软弱的人”),保罗属于哪一类人?首先,从血统族裔看,保罗是犹太人;第二与第三,从保罗对“福音真理”的认知看,保罗既不是活在“律法(条文和字句的辖制)之下的人”,更不是一个“没有律法的人”,他是一个始终努力活在“神和基督的律法之精义”之里面的人;最后,保罗是不是一个“软弱的人”?因为“软弱”概念与“人对具体真理的认知”相关,因此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据此,我们可以说,相对于保罗在“对具体真理的具体认知”的未来成长空间来说,保罗也是一个软弱的人。

我这里特别强调保罗是一个软弱的人,让你知道软弱的概念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对保罗来讲,他后面还有继续的成长空间,认知是不断晋升的,因为认知是在时间里发生的。

9:23 凡我所行的,都是为福音的缘故,为要与人同得这福音的好处。 

这节经文的英译非常漂亮:I do it all for the sake of the gospel, that I may share with them in its blessings. 直译是:凡我所作的,都是为了福音的缘故,好让我与人共享福音里的祝福。

这里我就把“好处”改成“blessings祝福”。

我愿意把这节经文看作是《林前》9章里的点睛之笔,或者,“相对性”之人生之旅的“船锚”。我们知道,这个意思在9章里一共重复了三次:“要多得人”(919);“无论如何总要救些人”(922);和这里的“为福音的缘故,为要与人同得这福音的好处”(923。但只有在这一次,保罗说明白了,他作一切(自我设限“自由和权柄”)的目的,是要“与人共享福音里的祝福”。我们可以说,“福音”是这个“相对性”世界里的“绝对性”;用不用由福音来的“自由和权柄”,属于世界上的事情层面,因此也都是相对性的,那么,保罗在这节经文里,让“相对性”(用不用自由和权柄)的“船”,与“绝对性”(福音)的“船锚”, 通过“目的性”链在一起了。——回到我们的核心张力问题:如何在相对性的此生里,活出绝对性真理?这节经文给出了一个亮光:我们让“相对性”行为都朝向一个方向:“让我与人共享福音里的祝福”。

有个核心,我们不是一直寻求这相对性和绝对性的关系吗?这里已经有一个概念出来了,这个关系是通过目的性彰显出来。你做这个事情是为了那个目的,那个目的是不动的,你怎么做都是可以的,只要你是朝着那个目的。保罗这个目的是很奇怪的,我跟人共享福音的祝福。这个目的不动,你做什么事,只要跟这个目的绑在一起,明白吗?你可以开餐馆、当老师、开出租车,做什么事情不重要。假如你做一切事情的目的,你把这个抓住,你在相对性的此生里,就找到那个跟一致性,跟绝对性相连的东西,那个东西就是你做一切事的目的。巨大的亮光出来了!就那么简单,一个目的性,这个目的性也可以换词,就是“意向性”,你做这个事情的意向性,你朝向什么?朝向与人共享福音里的祝福,说起来有点拗口,但它确实把几个因素全绑进来了。

9:24 岂不知在场上赛跑的都跑,但得奖赏的只有一人?你们也当这样跑,好叫你们得着奖赏。

这节经文显然是一个比喻。用“赛跑”比喻什么呢?比喻我们的人生?

当我们讲比喻的时候,思维要完整。前面已经讲过类比、比喻,是用A来类比B;当我们想比喻的时候,你会问这里的A是什么,B是什么,或者哪几个文字,哪几节经文是在说A,不是直接说B,所以你不能直接打等号,比喻也不是直接等于,只是有些要素相似,强调那些相似的点。这种思维稍微仔细一点、严密一点,就会避免我们很多似是而非的理解。似是而非的理解很可能是其他一些团契教会给我们的影响,他们没好好想,我们也没有好好想,一传十,十传百,就变成一个前见进来了。

我们首先要搞明白比喻什么,比喻A跟B之间哪个点是它要带过来的,而不是全部点带过来的。赛跑比喻什么?A就是赛跑,比喻什么呢?B是什么?我们的人生。

比喻我们的人生,也像这样的赛跑?如是,“一人得奖赏”又比喻什么呢?比喻我们要成为人生的赢家吗?赢什么呢?我们要得什么奖赏呢?如果我们的奖赏是属灵的救恩,怎么会是竞争性的“一人得奖赏”呢?这样的解读,不是与前面说的“让我与人共享福音里的祝福”的意念,矛盾了吗?

这个地方就是一个典型的我们会出来的问题,其实都是没有仔细读经文,他一人得奖赏,指比赛A,不是指B,而B怎么会说一人得奖赏?这是比喻没看清楚。

在这里我们遇到困难,其实要怪我们自己读经不仔细的坏毛病。如果我们仔细些,这段经文的意思是明确的。作者用“赛跑”作比喻。在作者应用的例子里,他规定了,参与赛跑的是“一人得奖赏”。所以“一人得奖赏”短句说的是作者例子中的那场“赛跑”。

也就是说A。

那么,作者用“赛跑”比喻什么呢?可以说是比喻“每一个人的人生”。在作者的比喻里,每个人的人生好像在赛跑(“你们也当这样跑”;关键词是“目的性”,就是“也好得奖赏”。注意,作者没有说我们人生里的赛跑,也只有一人得奖赏,而是说“好叫你们(复数)得着奖赏”,即你们共享奖赏里的祝福!

“好叫你们得奖赏“,所以前面的问题已经排除掉了,前面为什么说一个人呢?因为他在比喻里面,赛跑是一个人,这要自己把它分辨出来。为什么我自己要把目的性强调出来?我要得奖赏,你们这样跑也要得奖赏,这里面的一致性是有一个目的性,在目的性上他们是一致的。前面一段9:23,原来我们的目的性,是相对性跟绝对性之间的一个很重要的关联,是通过目的性关联,这里讲目的性就出来的,所以他按前文把目的性提炼出来。目的性说,赛跑的目的得奖赏,我们也得奖赏,赛跑是一个人得奖赏,我们是你们共得奖赏,你们共得奖赏跟前面福音里共享福音的祝福是一致的。你看,整个结构是非常清楚的。

9:25 凡较力争胜的,诸事都有节制,他们不过是要得能坏的冠冕;我们却是要得不能坏的冠冕。

这节经文的英译是:Every athlete exercises self-control in all things. They do it to receive a perishable wreath, but we an imperishable

显而易见,这也是一个比喻。那么,请仔细读,用什么比喻什么呢?用“每一个运动员在诸事上都自我节制,为了赢得能坏的冠冕”这件事,比喻“我们在人生中也是一样的,也需要在诸事上自我节制,为了赢取那个不能毁坏的冠冕。” 这个比喻里有两个关键词是:一个是“自我节制”(self-control);另一个是:“赢取冠冕”,(与“目的性”相通。)

“赢取冠冕”也就是前面那个目的性,但是这里多一个东西,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要自我节制。他用比喻,运动员假如说你不自我节制,怎么可能会赢取呢?我们想达到我们的目的,不自我节制,怎么会达到我们的目的呢?其实就是做这样一个比喻。

录音文件:180609林前第9章19-27下】

9:26 所以,我奔跑,不像无定向的;我斗拳,不像打空气的。

这节经文是对前面两个比喻的总结。“奔跑”就是第一个比喻里的“赛跑”;“斗拳”是第二个比喻里的运动员训练项目的一个具体实例。一个是“奔跑有定向”,另一个是“斗拳不打空气”。它们都与“目的性”有关,也与做事的“效率性”有关。再问,保罗在这里表达什么呢?表达前面比喻里两个关键词之间的关系:“自我节制”的“目的性”指向“赢取冠冕”。

这里除了目的性以外,我又加一个效率性。比如说我做事是为了这个目的,但是我根本毫无效率,毫无效率的一个极致就是失败;你本来想要,后来失败了;或者你本来想要,花了很多很多力气,人家很轻松得到了,你却走了很多歪路。所以除了有目的性以外,还要讲究方法、效率。譬如说你长期不节制,长得很肥胖,本来马上可以得奖的,但是你花了很多精力,也许一辈子都不得奖,也许后来才得奖,十年以后说我要减肥,早就应该减肥。斗拳、自我节制,把效率的概念带进来。我们在此生里,为了属灵的追求,效率概念一定要带进来,你不是做无用功,不是打空拳。效率的概念带进来,其实就是要自我节制,不要三心两意。比如我想读圣经,我读懂,认知真理,让生命更新。假如这是你的目的,非常好,但是假如你三心两意,今天这样明天那样,没有连续性,很可能效率非常低。为什么我把效率放进来?其实属灵属世是不分的,道理是一致的。保罗用这个例子,告诉我们道理是一致的,没有什么深奥的道理。

所以奔跑,无定向,打拳,打空气,都是比喻A只比喻A,比喻到我们那个有点讲不清楚的,我们此生里最重要的,以至于这个完成了,我们说此生没白活;这个东西失败了,我们说此生完蛋了。因为这个东西最后是一个绝对的,是比喻怎么活呢?怎么到那儿呢?比喻那个东西。我们怎么在此生里赢了,有些人搞了大半天输了,是怎么赢的呢?他用这些比喻。假如你把这些原理套过来,是一样的。假如听道越来越落地了,这个信仰就对了。

众:效率性这个概念我觉得值得大家警醒,我们跟公司工作的时候,大家都讲效率,一提到属灵成长,总觉得有得是时间。

所以你看,其实从目的性到效率性,它的逻辑是非常清楚的,你是有目的,但是你没有效率,到最后失败了有什么意义?空有目的。效率性里他说自我节制(self control),你活在这个世界上,在这些例子里哪个不自我节制?怎么可能不自我节制?你想想看,假如我们要读圣经,然后今天看电影,明天去旅游,后天又去公园跳广场舞,这些都是可做的,都是你的自由,福音也是你的自由。你看,整个是连在一起的,在神的福音里面,这些都是你可以享受的。你当运动员,也可以吃甜饼,但是要自我节制,因为你有一个目的性在前面,就是讲这个道理。我们基督徒是不是要回想一下,过去的十年里浪费多少时间,你的效率有多低,虽然你的目的性一直守那里不动,但是被太多东西浪费了,以至于好多事情不是朝着这个目的,一下子东,一下子西,都是相对性的,没有指向那个绝对性,到那一天你说我怎么下地狱了,那问你自己。因为你在太多时间里,根本没有朝向这个方向努力,全浪费了。这个语言实在得一塌糊涂,就是属世的话语。他最强调的是我们此生是有目的的,这个目的就是那个绝对性的结果,我们要的永生(eternal life),是神赐给你的,愿意让你得着的。

9:27 我是攻克己身,叫身服我,恐怕我传福音给别人,自己反被弃绝了。

注意,这节经文里的八个字,“攻克己身,叫身服我”,听起来很像儒家圣贤的一句道德格言,其实是我们想多了,它只是紧扣前面两个比喻的第三个比喻而已。读英译本就不会感觉那么“高大上”了:But I discipline my body and keep it under control. 直译是,我训练我的身体(body),让我的身体始终在我的控制之下。比如说,不会因为我不节制而暴食,变得肥胖;或因为训练强度不够,而缺乏力量。如果保罗要表达的是儒家的道德训条,就不应该用“身体”(body),而应该用“肉身”(flesh),因为道德与精神心灵有关。

这里解释一下,“攻克己身,叫身(body)服我”,从中文来讲很像一个道德格言,没问题吧?道德格言一般是指道德,道德指心灵,是精神的东西,不是指“身体(body)“。这里英文用body,是身体,跟前面的比喻是一致的,是这样带过来的。圣经里用“肉身(flesh)”这个词,是包括身体在内的,也包括你的精神、意念、道德观、价值观。中文里肉身、身体好像区别不大,而在英文表达时,身体是个完全中性的身体,肉身是指你的精神状态。精神状态里可以没有神,一般是指没有圣灵相连的那个肉身,是跟永恒相脱离的,活在无神论里的那个喜怒哀乐、精神追求、荣耀追求里。

倘若“攻克己身,叫身服我”可以扩展到一个道德层面的自我训练、自我约束的话,这里应该是flesh;然而这里英文用body,说明完全是前面两个比喻带过来的。前面比喻已经说到锻炼自我节制,这里多一个强迫自己,规范你的身体,基本上指的是A(比赛跟斗拳)。比喻什么呢?比喻在我们此生中,想得到那个绝对性的永生结果,你也一样要自我节制,很可能不是指你的身体,是指你的一切,在圣经里是首先规范你的flesh。本来(在世界上)是OK的念头,因为你全浪费在这个flesh里面了,永生的东西反而抓不住。你的心思意念一直盯在肉身,没有永恒是让你死(罗马书第8章);你的心思意念放在永生,自我节制是因为要规范、归限你的肉身欲望,这个欲望其实也是你的自由,你必须主动做这个,才有可能赢得那个冠冕。在他的比喻里面,是可朽坏的概念,在我们的B里面是不可朽坏的概念,意思很明确是永生。

后半句“恐怕我传福音给别人,自己反被弃绝了”,英文是lest after preaching to others I myself should be disqualified. 其中的 “disqualified”(不合格),把“运动员缺乏训练”的“不合格”,与我们在人生里“赢取不可朽坏的冠冕”里的“不合格”,清晰地表达出来了。(担心自己“不合格”、被弃绝,所以保罗说他软弱、惧怕、战兢)

这里有一个概念是保罗在《哥林多前书》一直强调的,在我是战兢惧怕这个概念背后,怕我们会失去这个福音,不合格也是跟这个概念相连的,这是保罗不断强调,今天教会却不太强调的。今天的教会“弃绝”这个概念,其实保罗写哥林多前书、后书的目的,就是要强调这个东西,他怕你们这些人到最后没得着,这是他担心的。他做这些事,本来是想跟你们共享福音里的祝福,但就怕你没有得着这个,他非常战兢、非常恐惧。今天基督徒应该把这个概念吸收进来的,否则的话这些所谓的自我控制、自我限制都是不存在的,因为你根本就可以放肆,你没有什么好担心的。所以担心自己不合格,被弃绝,也是从运动员的比喻来的,也是非常落地的。

且让我把经文9:24-27里一系列丰富生动的“意象”,再梳理一下。“赛跑”、“斗拳”、“有定向”、“不打空气”、“训练身体”、“控制身体”、“得冠冕”、“不合格”,连起来就是:犹如运动员,无论是赛跑,还是斗拳,他们的参与运动的“目的”,就是“得冠冕”;因此他们平时“训练”时所做的一切,也是有“定向”的;如果他们平时不“节制”自己,放纵自己的“自由和权柄”,他们就可能“不合格”,得不着他们力争的“冠冕”了。我们的人生也是如此,也是有目的的,为了得着不可朽坏的“冠冕”。同样,如果我们不能做到节制自己的“自由和权柄”,我们的“目的”也可能会落空,让自己成了“不合格”的人了。这就是保罗所担心的。岂止担心,保罗的表达是:“宁可死也不叫人使我所夸的落了空”——是啊,保罗人生的“目的”就是要“得着”那“不可朽坏的冠冕”,这是他所夸的,这也是他“宁可死也不愿意落了空”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必须像比喻里的运动员一样:攻克己身,叫身服我,意思是:保罗必须有所节制,不用尽自己在真理里的“自由和权柄”。(完)

保罗在讲这一套东西的时候,几乎用的都是常识,但是为什么他能做到,我们做不到?是因为他是在福音真理认知的基础上做这些思考的。我们思考的时候,也许把福音真理忘掉了,他是认真在考虑人生时把福音真理的东西放进来了。这一点确实是我们跟他的区别,我们没有把从福音真理拿过来的认知那么认真地落地,我们觉得福音真理是非常好的教义,非常好的理论,有时候很有用,有时候安慰我们,有时候帮助我们,却没有换作我们整个生命的思维框架里去思考。保罗进入这个框架思考他的人生,而且在这个认知里活出他的人生。

我们认知是认知,把这个认知永远当作我以外的东西,有时候用有时候不用,用这个用那个,全取决于我自己,这是区别。我们真正的信仰,应该像保罗那么认真地进入我们所认知的福音,因为那个真相;在这个以外是假象,是虚假的,我们不可能在以外,只要那个是真的,我们一定进去的,那个是假的当然是以外,假的只是个理论。所以,还是我们对这个福音真假的态度,或者相信的程度。

上一次讲9章上半部的时候,听起来像一个侦探小说一样的,非要把它搞清楚,大家觉得怎么样?

众:很落地,就像运动员赛跑一样。

搞清楚,给你结果是没有用的。不要把这个变成我搞清楚了,知道这个结果了,下回谁问起来我就回忆是怎么说的,这是没用的。基督徒信仰的难点,是把这一切变成你生命实实在在的、扎扎实实的生命实践,然后在这当中不断地认知、改变,认知、改变,这个是难点。

众1:这里我有一个感受想分享一下,保罗不用尽自己真理里面的自由和权柄,原来有一种惯性的想法,以为保罗品德很高尚,他愿意放弃,但现在看来他是为了这样一个目的性而节制自己,攻克己身,叫身服我,这是一个很真实的东西。原来的所谓道德高尚是虚假的,看来这样一个逻辑下来,很真实、很落地,这是我的感触。

我挑战一下,这个目的难道不是很高尚的目的吗?有什么区别吗?这个目的性变得那么高,多高尚。我们的目的是让老婆活得好一点,让孩子怎么样,我们的目的很低,他的目的那么高。他不是道德很高尚吗?怎么不是呢?像这种默想,大家回去好好默想,里面有太多内容可以默想了,是不是?

我在强调的其实不是目的性,强调的是对真理的认知,他发现这一切都是真的,他才知道活来活去,怎么活到那儿去,是跟目的性有关,这也是个真相,是这个意思;全都不是我高尚,我为这个目的,不可能的;他是真的相信这个真理,以至于发现其实活来活去,活到那儿去是通过目的性挂钩,这也是个真相,他看见这个真相了。这也是我们此刻所寻找的,怎么回事,神借着保罗启示我们什么,对我们也变成是一个认知。原来目的性很重要,我们对做事的意向性就开始注意了。

众1:这个就是吴博士在讲20节的时候提到,是他的认知与我们不同,而他的人跟我们是一样的。而我原来假设是他人跟我们就不一样,他的道德高尚。

是他认知到是真的这么回事,我们以前没认知到,现在认知到了,在这个真理上,我们成长了。

众2:第一个让我很有感受的是,我的软弱,就是认知,保罗和我们是一样的人,他也是认知,也是在圈内的,未知的是圈外的,已经认知的是有限的,没有认知的是无限的,而那个无限是神,这个对我的感触非常大。第二个,其实在哥林多前书9章里,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真相,个人的生命成长与共享福音祝福的真相,这个相互作用的真相。我看到这两点,谢谢。

赵牧师刚才讲的后面这一点,其实也是可以发挥的,这个认知也是一个亮光。其实你是不可能一个人成长的,这就是教会的概念,所以虽然说我是共享福音,希望把他们拉在一起,一起得福音,其实你也需要他,他也需要你,是这样一起成长,这就是教会真理的一部分,就是肢体的一部分。你不是一个独立一个人成长,必须在肢体里成长,头是耶稣基督,这个跟共享是相关的。

我再出来一个挑战,会不会把这个认知变成恐惧?我不这样做的话,会下地狱,所以我要这样。当我建立在这个认知上,是不是后面出来的东西是出于恐惧?我们把这个题目留在那里,因为你很可能在逻辑上是通的。保罗有时候也是来吓唬你的,你这样没了,完蛋了,完蛋了。但是假如是出于恐惧你能不能进入?譬如你说做这一切是为了害怕那个东西,那跟保罗说我做这一切是为了共享福音,就有区别。我们限制自由,有相当多是出于恐惧,在律法上就是恐惧,我为什么限制自由?因为有惩罚。我们可以把惩罚拉到地狱惩罚,还在律法下思维,要慢慢体会。

因为我们生命比较小,出来更多的是恐惧,弟兄姐妹,你知道我这个意思吗?我刚才说,我们也有然而,我们的然而是,一无奈,上帝这样创造,无奈是自然规律。二恐惧,我们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出于恐惧,主动限制,甘心情愿限制我们的自由。所以出于恐惧,我们是基于这个原因限制自己的自由,而保罗是基于那个原因。第三个原因是我们基于追求更大的自我利益,然后取舍一下,这是我想到世人设限的那三种,世人也有“然而”,但跟保罗不一样,保罗那个然而不在恐惧里面,毫无恐惧而言。

众:他那句话真的是高潮,共享福音,我有时候就想我不要下地狱,这是恐惧吧。/也就是说他的然而后面跟我们的目的性不一样。

我们的目的性也是目的性,但是这个目的性是出于恐惧。他的目的性是说,我要共享福音的祝福,这是我们的目的性,他用目的性把他的行为和这个目的连起来。

众2:对下地狱没有恐惧。

对下地狱要很恐惧,没有恐惧是不对的,但是这个恐惧是不够的,你假如只对下地狱恐惧,那你还是然而里的第二个,你没出来保罗那个然而。保罗的然而怎么出来?保罗认知比你深,所以你的认知还是软弱,你认知软弱是合理的,因为你的时间花的不够。按照犹太人的说法你是尽力,尽心,尽性,尽意,我们在无神论里面,浪费了多长时间?是神的恩典把我们带到今天这一步,让我们看见光,让我们沿着光往前走。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作者

bei.huang2015@icloud.com

相关文章

《哥林多前书》第15章8-10节

第四组见证人:保罗自己。保罗的证词是三节经文...

读出全部

《哥林多前书》第15章5-7节

在进入今天的经文,仔细考察保罗的“见证”以前...

读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