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 他们二人的眼睛就明亮了,才知道自己是赤身露体,便拿无花果树的叶子,为自己编作裙子。8 天起了凉风,耶和华神在园中行走。那人和他妻子听见神的声音,就藏在园里的树木中,躲避耶和华神的面。9 耶和华神呼唤那人,对他说:“你在哪里?”

我们今天终于可以从夏娃与蛇对话的阴影里迈开步伐,继续在《圣经》浓密森林之蜿蜒小道上前行,沿路寻觅真理的宝藏,享受林间透过的清风和一路上撒落的阳光。

3:7 他们二人的眼睛就明亮了,才知道自己是赤身露体,便拿无花果树的叶子,为自己编作裙子。

我的第一个合理问题是:难道他们以前的眼睛不明亮,看东西是模糊的,现在视力突然大增?我觉得,这里的“眼睛明亮了”,不应该指生物学上的视力。那么指什么呢?我认为,对此《圣经》已经给了我们一个“暗示”,就藏在上帝给那树取的名字“分别善恶树”里。所以,这里的“明亮”,应该指人对道德体验的敏锐感受力。可是,在伊甸园里只有两个人,他们所有的供应都可以从神那里得到满足,既无竞争,也没有怨恨、嫉妒和贪婪的必要;彼此之间也是透明如一人,没有掩盖,也无需欺诈;至于不义、邪恶、毒恨、凶杀等,更是无从谈起。在这样的情况下,能有什么事情,让他们在吃禁果后,立即确信自己内在的道德感受力已经增加了呢?对此,《圣经》说,他们知道自己是赤身露体。难道以前不知道?我相信,如果从肉眼看,他们以前应该也是知道的。但这一次,他们居然对彼此的“赤身露体”,在内心里生出一个全新的反应:就是“羞耻感”。根据就是他们的行为:便拿无花果树的叶子,为自己编作裙子。

我在想,《圣经》为什么把“羞耻感”与“道德感”扯在一起呢?或者,我可以这样问:“羞耻感”是好的(道德的),还是不好的(不道德)?让我们尝试用最单纯的孩子之心去回答吧。“羞耻感”当然是好的。如果你在内心里确实感到羞耻,“羞耻感”让你对自己的状况有了明白的认知,并作出恰当的反应(比如遮羞)。不过,如果你里面没有羞耻感,别人(或你自己)强加给你的“羞耻感” 就是欺骗或捆绑了。根据《圣经》的叙述,亚当和夏娃此刻对彼此赤身露体“真的” 产生了羞耻,于是就顺着自己的真实感受,拿无花果树的叶子,为自己编作裙子。

既然“羞耻感”只是一个顺其自然的问题,如何理解《圣经》在这里启示的, 人类“羞耻感”的起源与吃“分别善恶果”事件相联系?对此,我的默想是,可能与建立“他人”概念有关系。根据我们的人生体验,一个人孤身独处是不容易产生“羞耻感”的。换言之,“羞耻感”的体验总是与“他人的眼睛”(包括意识中的他人的眼睛)有关。用心理学的术语说,“羞耻感”的出现意味着人的“自我意识”和“他人意识”的诞生。再问一句:“自我意识”和“他人意识”是道德(好的),还是不道德(不好的)?回答:这些体验本身无关道德,也只是一个顺其自然的问题。但是,“自我意识”和“他人意识”确实是人所有其他道德体验的心理基础。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吃了禁果后,人的道德感知力和明辨力被开启了。

一个相关问题:是不是说,“分别善恶果”里面有某种神奇的化学物,开启了人的道德感知力?我觉得这样说也只是比喻性的。更加正确的说法是,不是“果子”本身,乃是神的旨意在夏娃和亚当吃了禁果以后,开启了他们生命里的道德感知能力。而且,借着生物学的遗传机制,亚当的后裔也共有了这个“既非道德、也非不道德”的道德感知能力。

3:8 天起了凉风,耶和华神在园中行走。那人和他妻子听见神的声音, 就藏在园里的树木中,躲避耶和华神的面。3:8 And they heard the sound of the LORD God walking in the garden in the cool of the day, and the man and his wife hid themselves from the presence of the LORD God among the trees of the garden.

读到这节经文,我们也许会产生一个视觉图画:起风了,神在园中行走。他们看见了吗?这位“行走在园子里的神”是什么形象?如果你仔细阅读就会发现, 经文没有说他们“看见”神在行走,而是“听见”神的声音。可见,这一次与神的遭遇还是通过声音。至于是物理的声音,还是意识的无声对话,我们可以不去追究。英译本:And they heard the sound of theLORD God walking in the garden in the cool of the day,让我更偏向于认为,从园中经过的不是一个“显形的”神,而是一个“没有形体的”神的灵。

这里有一个词:“冷”(the cool),或者短句“一日里的寒冷”(the cool of the day),也值得玩味。“冷”其实不是一个客观性的度量词,而是一个主观性的体验词。可以说,这是《圣经》里第一次出现了人的主观感受词。这个严格说属于生理性的体验词,是不是也与人的道德性体验挂上钩?我觉得可以,因为它代表了一种关于“缺乏”的主观体验(比如,觉得不够温暖)。我相信,这一类关于缺乏的体验,也是在吃禁果以后才进入亚当和夏娃的生命,从而也开始进入人类的体验世界。

后面一个动词:“躲避”。躲避什么?躲避蛇?躲避彼此?都不是,是躲避神。这个地方细究起来也非常令人不解。到这里,关于吃禁果的事情,神什么也没有说,什么也没有做。为什么要躲避神?可见,神的诫命一旦说出来,进入人的耳朵,就带有真理的权威,人即便再怎么“无知+ 幼稚”,也是无法忘记和忽略的。这应验了保罗在《罗马书》说的:原来,神的忿怒,从天上显明在一切不虔不义的人身上,就是那些行不义阻挡真理的人(罗 1:18)。如此看来,世上第一对“不虔不义”“行不义阻挡真理的人”就在这里!而且,罪人的第一个天然反应就是:躲避神。躲到哪里去呢?就藏在园里的树木中。请问,“园里的树木”是不是好的?当然是好的,都是神赐给人去享受的(除了那棵禁树以外)。由此可见,罪人躲在神赐福的赞美和享受里去了,因为罪人觉得在神的赐福里最安全。罪人不想要的,觉得不安全的是什么?是神自己(the presence of the LORD God)!天哪, 这幅图像勾画的,正是人“以神为敌”的最原始版本,也是后代教会里“要果子, 不要主”的假信仰的原始版本。

3:9 耶和华神呼唤那人,对他说:“你在哪里?”3:9 But the LORD God called to the man and said to him, “Where are you?”

神是在夏娃与蛇结束了对话,双双吃了禁果以后才出现的。因此,“偷吃禁果” 的说法只是出于亚当和夏娃的意识而已,因为他们事先没有向神报告。但从全知的神的角度看,一切都是神所预知的。有了这样的理解,许多出于人的糊涂认知的问题(比如“神为什么不阻止?”或“神为什么不把禁果保护起来?”)都可以自动消除了。

那对夫妻没有呼唤神,是神主动呼唤躲避祂的亚当和夏娃。哦,也不对,神只呼唤“那人”(the man),没有呼唤那“女人”。可见,亚当在神的眼里, 作为神创造的“第一人”,有着特别的地位。《新约》说,亚当乃是那以后要来之人的预像(罗 5:14),他的位置不是夏娃能取代的。只可惜,亚当是作为“死” 的代表,与后来之人的“生”,构成对比。这当然也是后话了。

到目前为止,神对祂所创造的人,一共有几次直接说话?三次。第一次,《创世记》第 1 章:祝福;第二次,《创世记》第 2 章:吩咐;第三次,《创世记》第 3 章,寻找:你在哪里?难道神不知道亚当和夏娃此时藏在树林里吗?当然知道。所以,与其说“寻找”,不如说是“唤回”。可是,为什么不是“你们快回来” 这样的直接命令?哦,在我看来,这个问题涉及神创造人的首要奥秘了。因为,

以神的全善、全知、全能的地位看,如果神旨意里的“神人关系”是“命令与服从” 的关系,那么,人在任何时候岂有违背神旨意和诫命的可能?神在一开始就可以用祂大而可畏的威权,阻止人的任何犯罪,对不对?神为什么没有这样做?对此, 我们被告知,神要给人自由意志。也因此,人必须为自己的犯罪负责。现在我要问的是,难道给人自由意志,就是神对人的“善”?如果我不想要这样的“善”, 不想因为有“自由意志”而让自己有犯罪的机会,这件事,神啊,可以商量吗? 如果没有商量,我们因此犯罪后神惩罚我们,是公义吗?(我点了一下,一共有三个问号。)

亲爱的读者,我这样与神说话,你是不是为我捏一把汗?让我坦诚地告诉你吧, 写到这里,我自己都为我自己捏一把汗呢。因为圣保罗说过:断乎不可!保罗还说过:你这个人啊,你是谁,竟敢向神犟嘴呢?(罗 9:20)是啊,我怎么可以这样与创造者说话呢?可是,我理性上真的有这些问题,我能怎么办呢?再说,《以赛亚书》里有一句经文,一直非常鼓励我:赛 1:18 耶和华说,你们来,我们彼此辩论。(Come now,let us reason together,says the Lord.)既然神自己向我们发出邀请,我们为什么还胆怯呢?难道我们怕祂输了辩论会恼羞成怒?

还有一个原因让我强烈地感觉到,这场辩论是必须的。因为紧接着(《创世记》第 3 章的后半部分),人类第一次“犯罪受神审判”就要开庭了。这场审判不仅影响了两位当事人的命运,并且用奥古斯丁的话说,还以“原罪”的名义直接影响了全体人类的命运。所以,我这样做,不仅要充当亚当和夏娃的辩护律师,也是为我自己、为全人类充当辩护律师。如果人类不服气,上帝难道没有责任通过辩论让我们服气吗?再说,上帝怎么会输呢?如果祂输了,祂还是上帝吗?

今天的篇幅已经够长了,且让我把我的“无罪辩护”留到下一篇来陈述吧。我毕竟有点紧张,需要仔细地准备我的辩护词呢。

在这里,我只想知道,亲爱的读者,你支持我与上帝辩论吗?你愿意给我提供更加充分的辩护理由吗?你会站在哪一边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作者

bei.huang2015@icloud.com

相关文章

专题讨论四: “隐私”默想之五

(二十七)两个瓜:原来如此! 请读者思考一个...

读出全部

专题讨论四: “隐私”默想之四

在私下的微信交流中,有读者向我既幽默又严肃地...

读出全部

专题讨论四: “隐私”默想之三

在前两篇里,我与读者一起细致地分析了挪亚醉酒...

读出全部

专题讨论四: “隐私”默想之二

(六)一句话定义 在前一篇里,我引用了百度百...

读出全部

专题讨论四: “隐私”默想之一

(一)小题大作? 亲爱的读者,对“挪亚醉酒”...

读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