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部电影讲什么?这是一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喜剧片。一 般影评把这部影片归入讲上世纪 60 年代美国南方地区对黑人种族 歧视的故事。其实,这部电影的深刻之处,是揭示了每一个人都活 在各自狭隘的偏见/前见和有限的视野和理解里。正是因为这些偏 见和有限性,造成人之间沟通的困难、张力和冲突。

2. 大部分人的偏见和有限性,其来源包括肤色、种族、阶级、 教育、家庭背景、习惯、过去的经历等等的特定局限。伽达默尔对 人的偏见和有限性作了概念修复,并不认为它们是纯粹负面的,而 认为是中性的,因为它们是每一个人的“理解与自我理解”的起 点。在这个意义上看,由于人的“偏见/前见与有限性”带出来的 人与人之间的张力,不仅是不可避免的,甚至都应该看作,它们对 人的认知的自我完善,也就是学习与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 问题是,张力与冲突可以有两个完全不同的“理解与自我 理解”的结果走向。1)是谅解和爱; 2)是误解与恨。人类普世文 明的全部努力,是走向“谅解与爱”,但事实上仍然无法避免“误解与仇恨”。

4. 我们可以这样问自己,人类达到“谅解与爱”的前提是什么 呢?启蒙运动以后欧洲知识分子对此的答案是“理性”。但是,“爱” 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非理性啊!怎么可能单从“理性”出发,却到 达最大的“非理性”呢?试问,以进化论为主要理论框架的“丛林 原则”(弱肉强食)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当然是理性的。请注意,就其基本原理而言,当代市场经济理论与“丛林原则”一致 的。

5. 我认为,人类之所以可以达到“谅解和爱”,不单单是因为 理性,而是通过人“基于良知与启示的体验与反思”。因为“良知” 是上帝放在所有人内心里的朦朦胧胧却普遍共有东西,(也就是通常说的普世价值),超越了所有人的“偏见/前见与局限性”,也在所有的人之间架起了沟通与理解的桥梁。

6. 如果我是对的,即人是通过“基于良知的体验与反思”达 到“谅解与爱”,那么一个正常的人与一个失去了“基于良知的体 验与反思”的假人或异化人之间,就不可能达到“谅解与爱”了。 我认为,这正是现代白左们的认知误区。他们认为单方向的“爱”, 可以敲开一颗由于“偏见/前见与局限性”而紧闭的心。

7. 可是,你也许疑惑,既然所有的人都先天地具有“良知”,那 么,为什么有人会因为逐渐失去了“基于良知的体验与反思”,成 为不正常的假人或异化人呢?因为,一个人如果长期缺乏“基于良 知的体验与反思”自由的实践环境,他就会越来越活在“偏见/前 见与有限性”当中。最后,原本中性的“偏见/前见与有限性”,却 让他成了无可救药的“异化人”。

8. 这样看来,电影《绿皮书》的意义,就是通过一个具体生动 的案例,向我们揭示了,人与人之间,通过“基于良知的体验与反思”,并通过由“差异性”所带来的“张力”,通过“有效对话”,是 可以达到“谅解与爱”的。这正是一个人在心智层面不断“学习和成长”的奥秘。

关键词“:偏见/前见与局限性”、“基于良知的体验与反思”、“差异性”、“张力”、“朦朦胧胧”(模糊原点)、“有效对话”、“理解与自我理解”、“心智成长”。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作者

bei.huang2015@icloud.com

相关文章

有效对话五原则

1. 有一个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这个话题与参与...

读出全部

“灵的世界”的属灵争战

一 我有一个属灵的看见。可是对方没有看见。我...

读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