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1 不拘是我是众使徒,我们如此传,你们也如此信了。Whether then it was I or they, so we preach and so you believed.

保罗这句话是一句总结语。初读感觉平淡无奇,细读后才发现,它寓意深刻,回味无穷。对此,我有如下7点默想,愿意与弟兄姐妹们分享。

1. 请注意这里两个动词的时态。当保罗说“我们如此传”,他用一般时态(so we preach);当保罗说“你们也如此信了”,他用了过去时态so you believed)。对动词“传”的一般时态,我们可以理解成,保罗强调他持续不断地向凡愿意听的人传讲“这福音”。令我诧异的是,在“你们如此信”的短句里,保罗用“信”的过去时态。

2. 我发现,我之所以感到诧异,是因为在我们平常的理解里,会觉得对“信”的恰当描述,应该也是一般时态(或者进行时态)。比如说,“我活在信仰里”;“我始终活在我的信仰里”;“我不从我的信仰里跌落出来”等等。由此可见,保罗理解的“信”,与我们理解的“信”有很大的不同。

3. 我还想到,我们会把“信”与“得救”两概念密切相连。我们“信”(一般时态或进行时态),与我们正在“被得救”(也是一般时态或进行时态),几乎是同一个表达。另外,我们会把“信”或“得救”,与“我”相连接,例如,“我信”;或“我不信”;“我得救了”;“我没有得救”;“我信了吗”;“我得救了吗”等等。可是,在保罗的表达里,“信”却只与某个过去发生的“事件”有关联。无论是你信,还是我信,“信”总是与发生在你或我的经历里“事件”相关联。这个“事件”把我和你包括进来了。(换言之,我们都是“被事件”的。)

4. 默想到这里,我还联想到经文15:1-2。在那里,保罗解释“这福音”时,用了三个不同时态的动词:过去时态的“领受”;一般时态的“持守”;和进行时态的“得救”。这样看来,经文15:11里“你们如此信”里的“信”(过去时态),与15:1-2里的“这福音你们也领受了”里的“领受”(也是过去时态),是同一个概念;经文15:11里“我们如此传”的“传”(一般时态),与经文15:1-2里“持守这福音”的“持守”(也是一般时态),是同一个概念。于是,我们如此传,你们也如此信了,说的是一串发生在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事件链”:从我们(说者)过去的“领受”开始,到我们(说者)今天或未来的“如此传”(“持守”),再到你们(听者)今天和未来的“如此信了”(即领受),同一个事件过去发生了,现在发生,将来继续发生。也因此,“我们如此传”与“你们也如此信了”,通过这个在时间里持续发生的事件,让我与你们都成了同一个事件的共同见证人。在保罗的眼里,这个还在继续着的“事件链”,最初不是从保罗,而是从众使徒开始的。这正是保罗说“不拘是我是众使徒”的意思。

5. 沿着上面的思路,我们还可以继续默想,经文15:11“我们如此传”里的“传”,与经文15:1-2“持守这福音”里的“持守”,是基督徒日常生活(一般时态)里的两条平行线。因此,无论是“自己持守”(就是不断地向自己“提醒”,即不忘记),还是“给他人传”,都是不断地向自己和他人不断“言说”“这福音”的真相,让自己和更多他人都不再活在“这福音”之外的虚假世界里,却要心意更新而变化,用心察验何为神的良善、纯全、可喜悦的旨意。(《罗马书》12:2)

6. 默想到这里,我承认我心里出现了反驳的声音:(自问)难道在我们与“这福音”遭遇的事件里,我们就真的“信”了吗?难道“信”会那么容易吗?若那么容易,我们为什么在“信”的道路上如此摇摆和软弱?(自答)我之所以有如此这般的疑惑,是因为我们把“信”与“我”绑在一起,成了“我的信”,或者“我信/我不信”的主观感受和判断了。但是,若始终把“信”理解为在我们过去经历里一个曾经发生的“事件”,那么这些疑问也就不存在了。因为,作为一个事件,它确实发生过。任何时候我们对它唯一正确的感受和判断,就是它确实发生过了。按照这样的思路,对于“信”,我们唯一可能犯的判断错误,也只有一个,就是我们会怀疑甚至否定这个已经发生过的事件的真实性,好像它从来没有发生过似的。或者,虽然我们还依稀记得有这么一回事,但事实上,我们更愿意忘掉它,愿意这件已经发生的事件离我们的生活远一点,就好像埃及法老愿意耶和华神带着以色列奴隶离开法老的帝国越远越好那样。

7. 这样看来,若我把“信”理解成一般时态的“我信”时,我们的“信”也就会不经意间与过去时态的“事件”相脱离了。而保罗启示我们,对“信”这个概念的理解,要始终指向那个在过去某时间点已经发生的事件。更加准确地说,这个过去曾经发生过的与这福音遭遇的事件,每一天还在基督徒日常生活里继续发生着。随着时间向前推进,与“这福音”不期而遇的“看见”仍然在发生;更多全新的具体的令人诧异而惊喜的“领受”(事件),在我们的读经经历里,继续发生着;在每一次新的“发生”里,已经发生的“领受/看见/信”都转换成了珍藏在基督徒个人经历里的美好记忆。用《希伯来书》作者的比喻,就是成了基督徒个人信心账户里的丰盛存款。对此,保罗特别严肃地提醒我们,千万不要像患了失忆症的人那样,一路领受却一路忘记,固执地与客观经历的“领受/看见/信”事件相切割,让自己不断地转向“我信”的观念世界里,成了自我感觉良好的“徒然相信”的宗教徒而不自知。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作者

bei.huang2015@icloud.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