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直接进入经文吧。

4:5 只是看不中该隐和他的供物;该隐就大大地发怒,变了脸色。

可以想象,该隐拿地里的出产为供物献给耶和华,表达了发自内心的对神的感恩,也希望因此讨神的喜悦。这有什么不对?现在神明确表达了,神没有看中他和他的供物,却看中了弟弟亚伯和亚伯的供物。读者啊,设身处地地想象自己就是当年的该隐吧。该隐(我)能不失望吗?如果我此刻没有失望,我还能算正常吗?如果我失望了,然后在脸上把心中的不愉快表达出来,难道不是一个正常人的自然反应吗?而且,如果我不理解其中的原因,那么,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如何领受这个事实呢?这个事实对我意味着怎样的真相?我该如何继续面对这个真相?我还能有勇气继续活下去吗?是啊,如果站在当事人的立场,我们就会感受到其中的震撼力,甚至可以说是该隐内心精神和信仰的一次大地震!再想想吧,当一个有限的人认真面对无限的上帝的时候,经历几次“精神和信仰的地震”, 又算什么呢?让我们经历“精神和信仰的地震”,会不会正是神的旨意?如果我们用无神论,或似是而非的虚假真理,让自己躲过了这样的地震,这会不会正是上帝所批评的用无知的言语使我的旨意暗昧不明?(伯 38:2)神要我们做的,就是认真面对这样的张力,并从神的话语里领受亮光。看来,把上帝的话语当真, 才是关键!当神让该隐经历这样的“精神和信仰的地震”时,神还对他说了什么? 就是下面的两节经文。

4:6 耶和华对该隐说:“你为什么发怒呢?你为什么变了脸色呢? 7 你若行得好,岂不蒙悦纳?你若行得不好,罪就伏在门前;它必恋慕你,你却要制伏它。”4:6 The LORD said to Cain, “Why are you angry, and why has your face fallen? 7 If you do well, will you not be accepted? And ifyou do not do well, sin is crouching at the door. Its desire is for you, but you must rule over it.”

可以说,这是人类离开伊甸园以后,神第一次以教训和警示的方式向人类说话。前一次是什么时候?是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里犯了诫命,神向他们发出咒诅的那一次。因此,可以说这是神就人类犯罪和救赎的主题发表的第二次演讲。

“发怒”是指内心情感的变化,“变了脸色”指外在表情的变化。神用前两个问号,提醒该隐由里到外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在上次的案例里,亚当和夏娃发生了什么变化?看见自己赤身露体,躲避神了)。神这样说,一定是事实了,该隐辩解也是没有用的。请问,在这篇简短扼要的演讲里,神有没有对该隐有责备和惩罚的言词?没有。再请问,神有没有回答我们心中那个“为什么神这样……” 的问题?也没有。神不仅没有回答,还另外给了该隐三个问号呢!你为什么发怒呢?你为什么变了脸色呢?你若行得好,岂不蒙悦纳?该隐啊,你明白这一切变化的原因吗?你知道为什么吗?对此,该隐也许想,我不开心,是因为我太希望得到神的悦纳和认可啊。于是,神用第三个问号,一个警句式的反问号,挑战该隐说: 是这样吗?你不开心是因为看见我不高兴?因为觉得委屈,不明白我为什么不高兴?因为不明白,所以你担心下一次你还是无法做得让我开心,是这样吗?该隐啊, 你这样想,完全合理,我也理解。你是不是希望自己蒙我悦纳?该隐点头。神说, 好吧,我给你一句话,一句非常重要的话,你要记住哦。

你若行得好,岂不蒙悦纳?意思是,你想蒙我悦纳吗?这不难啊,只要让自己“行得好”,就可以了。对此,我有如下三点默想:

1.“行得好”有标准吗?神说,孩子,关于“行得好”的标准,我已经借着“分别善恶果”放在人类的心里了。请跟从你内心的良知吧,不要再费心去揣摩我的心思了。

2.“行得好”的标准,也指神的律法吗?对的。只要你按照律法去做,岂不蒙悦纳?这不就是《旧约》先知书里反反复复传讲的信息吗?可以说,这节经文给我们启示了后来的摩西律法在神的救恩中的地位。

3. 可以把这句经文读成神对人类的伟大应许:你若行得好,就一定蒙悦纳。孩子,放轻松些,相信我的话,你若行得好,就一定蒙悦纳。当然,后来我们知道了,这个在律法里的应许,最后在耶稣基督里得以成全了。这是后话(罗 3:21— 22)。

写到这里,我愿意把这里的三个问号,与神在伊甸园里给亚当的三个问号, 联系起来默想。

  1. 你在哪里?——孩子,你怎么会在内心里出来对神的怒气呢?(对比亚当产生了对神的恐惧)请反思你的属灵生命(即与神的关系),到底在哪个位置?
  2. 谁告诉你赤身露体呢?——是的,你脸上的表情泄露了你心中的秘密。可是, 千万不要弄错了,以为只要你掩饰好脸上的表情,我就不知道你心中的念头了? 不是的。记住,在我眼睛里,你从来都是赤身露体的。
  3. 莫非你吃了我吩咐你不可吃的那棵树上的果子?——是的,那一次,你父亲亚当没有听从我的吩咐,中了蛇的网罗,进入了我的咒诅。可是,孩子,不要怕, 这不是结束,你有一个新的开始。在未来,你若行得好,岂不蒙悦纳?请记住我千古不变的应许吧。

哦,神啊,未来,多么沉重,又多么令人盼望啊!可是,神啊,既然你已经表明了“看不中”我和我的祭物,我还有未来吗?我的未来会是什么?在未来的岁月里,我该“如何行”,才能让你也“看中”我和我的祭物呢?神啊,关于未来, 今天你还有什么话语要赐给我呢?好吧,孩子,就是下面的经文:你若行得不好, 罪就伏在门前;它必恋慕你,你却要制伏它。注意,虽然“偷吃禁果”是人类第一次因为悖逆而犯了神的诫命,因此保罗在罗 5:12 里宣告说:这就如罪是从一人进入了世界。但要等到这里,《圣经》才第一次明确出现“罪”的概念。可是,“罪”是什么呢?是一个动物,还是一个人?它怎么能够伏在门前?该隐对此有认知吗? 亲爱的读者,你能尝试帮助该隐去理解这个概念吗?这时候,你发现,我们的神才是最好的老师。神在这里用了一个生动的日常体验,向该隐说明了“罪”是什么。该隐啊,你不是在我面前发怒和变了脸色?你知道这是什么吗?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就是罪啊!这就是罪的缘故啊!是罪让你作出这样的举动和变化。是的, 罪犹如你的主人,你是它的奴隶;它指使你,你听从它。怎么会这样呢?因为它恋慕你。奇怪,罪似乎成了一个有位格的它了,居然还会恋慕呢!是的,它恋慕你,因为你和它本来就如同恋人一般的亲密。你还没有出门,它就“伏在门前”, 等着跟你一起出门呢!它如同你的影子,你走到哪里,它也跟到哪里;你发狂, 它也大叫大嚷。亲爱的读者,看到了吗?这不就是我们生命和生活的写照吗?

神给该隐和我们的信息是不是到此为止?不是的。神的信息在继续深入。是啊, 我们看到自己的罪了,我们也明白是它阻碍了我们“行得好”。对于这样一个“恋人”,我们该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听,有耳的都该听。那听的,就有福了。听到什么了?听到神的一个命令句:你却要制伏它(you must rule over it)。英文用的是must。你必须!没有条件可谈。意思是说,如果你没有制伏它,它必制伏你, 你也就必行得不好。这样,神又怎么能悦纳你呢?你不是想明白神为什么不悦纳你吗?你不是一直问神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吗?现在明白了吗?

回顾我们读《创世记》第 4 章所走过的思维历程,我们最初从理性出发问: 上帝啊,你为什么这样?到此刻我们立足在上帝启示的亮光中:它(罪)必恋慕你, 你却要制伏它。神用短短的三节经文,让我们恍如迷雾中见太阳。且让我们慢下来。到了这里,对于我们原先的问题“神为什么这样?”我们理解了吗?没有。我们仍然不知道。那么,我们到底得到了什么亮光呢?就是在神的话语的启示下, 看到了一个真相:你若行得好,岂不蒙悦纳?你若行得不好,罪就伏在门前;它必恋慕你,你却要制伏它。

请问,这是一种理论吗?这是一种关于“神为什么……”的解释吗?都不是。这是真相。什么样的真相?就是从上帝赐给人类的话语里所启示出来的真相。亲爱的读者,你看见了吗?神赐给我们的第一个真相就是:你若行得好,岂不蒙悦纳? 这也是我们信心和盼望的源头。从这个起点出发,我们进入神赐给我们的第二个真相:你若行得不好,罪就伏在门前;它必恋慕你。这也是我们每一个人此生经历的最精炼的概括。那么,在漫长又短促的人生里,神对我们的生命有什么旨意呢? 有,就是这个命令句:你必须制伏它。这就是我们此生的意义所在。

也许我们会不理解地追问说:神啊,我们此生的意义,为什么不是好好享受由神而来礼物和恩典,那些美妙的“得着”呢?为什么我们要与那个曾被描述成我们的“恋人”、在我们的体验里几乎就是我们自己的那个奇怪的“它”,作殊死搏斗,才是我们此生的意义呢?神啊,我们不理解,我们不是你所造的吗?我们即便有缺点,不是可以在经历里学习,一点一点明白你的旨意,并努力改进, 最后成为蒙你悦纳的生命吗?为什么不是这样呢?为什么非要我们把生命的能量消耗在制伏“它”的过程中呢?孩子,你的问题非常好。我给你的话语是,不要停留在这样的问题里。要回到你生命的源头,就是我赐给你的“信心、盼望和应许” 的起点:你若行得好,岂不蒙悦纳?孩子啊,听着,你如何才能行得好呢?除非你制伏它!

亲爱的读者,看到了吗?神借这两节经文,把所有人的生命历程都描述出来了: 有原初的信心的起点(岂不蒙悦纳?);有过程中的丰富独特的经历(它必恋慕你);有生命的终极目标(你却要制伏它);这个目标又回转过来,回到生命源头的信心(岂不蒙悦纳?)。哦,一个多么美妙的人生啊!

写到这里,也许有读者要问,那个“有限”与“无限”的张力,在哪里?嗯, 让我用一个比喻吧。有限的理性,在人的日常经历里,不断地、顽强地追问无限的上帝:神啊,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没有追问,就没有亮光;没有亮光,就没有生命的更新。如此看来,“有限”与“无限”的张力,犹如一匹马达发出巨大的动力,驱动着生命的轮子不停息地转动,直至“蒙神悦纳”的那一日。

哦,那些进入神话语的生命,有福了。君不见,还有那么多的生命,以各种自欺和诡计,从神的话语里四散而去。这就是那些无神论者和虚假的宗教徒,他们有祸了,因为他们弃绝了真理,成了一群自以为义的迷失的羊;他们是一群出于土、归于土,了此一生,没有盼望的人。在神的命定里,这些人犹如荒原上面的花与草,热风一起,就枯萎了。

最后,且让我用《约伯记》的故事,作为这篇的结尾吧。还记得约伯的三位好朋友叫什么名字吗?提幔人以利法、书亚人比勒达、拿玛人琐法。对了,还有一位后来出现的年轻人以利户,一共有四位发言人。他们议论约伯的思路,不也与我们议论该隐的一样吗?既然耶和华不悦纳(不看中)你,那么问题一定出在你这里;如果不是你的东西有问题,就是你的态度和情感有问题,再就是你的生命有问题!根据《约伯记》,神在最后批评了约伯的四位朋友。唉,我们是否也因为用同样的思路议论该隐,而感到脸上阵阵发烫?

可是,请让我再一次挑战我的读者:约伯四位朋友的议论错在哪里?或者说, 我们对该隐的议论错在哪里?让我们仔细想想,四位朋友(还有我们)采用的思维逻辑,不正是这里的经文吗?你若行得好,岂不蒙悦纳?那四位朋友说:约伯啊, 你若行得好,岂不蒙悦纳?我们说,该隐啊,你若行得好,岂不蒙悦纳?难道不是这样吗?神的逻辑怎么会有错呢?亲爱的读者,这是怎么回事啊?

好吧,把它作为一个思考题,留给大家回去思考吧。也许“无限的上帝”会因着你“有限的理性”的顽强追问,再赐给你一个大亮光呢!愿“有限”与“无限” 张力的马达,继续带动你生命的轮子旋转吧。

在下一篇里,我们会读到“该隐杀弟”的故事。你会发现,上帝借着人类历史的真实记录,一遍又一遍地启迪我们,人的“有限理性”如何在认识人性的过程中认识“无限的神”。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作者

bei.huang2015@icloud.com

相关文章

专题讨论四: “隐私”默想之五

(二十七)两个瓜:原来如此! 请读者思考一个...

读出全部

专题讨论四: “隐私”默想之四

在私下的微信交流中,有读者向我既幽默又严肃地...

读出全部

专题讨论四: “隐私”默想之三

在前两篇里,我与读者一起细致地分析了挪亚醉酒...

读出全部

专题讨论四: “隐私”默想之二

(六)一句话定义 在前一篇里,我引用了百度百...

读出全部

专题讨论四: “隐私”默想之一

(一)小题大作? 亲爱的读者,对“挪亚醉酒”...

读出全部